常规管理的“奇迹

发布者:占祝红     发布时间:2016-02-13     浏览数:0

 

常规管理的“奇迹”

方志敏中学  肖红

方志敏中学是县城一所最大规模初级中学,学校共有56个班,3000多名学生,其中1000多名是寄宿生,有180多名教师,教学成绩斐然。

课堂: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

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绩好,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教师水平高”。

“关键不是谁来上课,而是课该怎么上,也就是准确把握课堂的定位。”介缀说,方志敏中学的教学没有什么创新或“重大发明”,就是老老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

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有的教师考试后埋怨,这道题我讲了几十遍,学生还不会。事实上这位教师是教了几十遍,很辛苦,很敬业,但仍然没有把学生教会、教懂。”

 “要么不讲,讲就要讲到位、讲通。”“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在我看来,课堂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就是要注重课堂效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看似讲了很多,但是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

45分钟内展示你的才华

教师“拖堂”,这在许多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老师们对此也有着合情合理的解释,比如“一道题没讲完,总不能就这样下课吧”?

在方志敏中学,这却不是理由。“向45分钟要效益”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教师就像一位情绪饱满的演员,只能在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没有演完,意犹未尽,还想“拖堂”,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用一节半或两节课的时间去完成,还谈什么45分钟的效益?”在我看来,“拖堂”实质是培养了教师的懒散惰性。

当然,一些教师会认为,反正课时有的是,马虎或浪费一节无所谓。我却不这么认为。“初一还好说,课业负担不是很重,老师反复讲,学生分数可能会多几分。

可到了初二、初三,随着课程增加,学习的内容多了,任务重了,课时却相应少了,这些老师还想照搬老办法,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副科不认真上,就是一种破坏

不仅不允许“拖堂”,在方志敏中学,主科老师想额外增加点课时,也是不可能的——所有课程都严格遵照学科教学课时安排,一节不多,也一节不少!

既然增加不了课时,那就占用副科课时吧。这种做法在很多学校非常普遍,尤其是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副课被挤占更是家常便饭。

“副强化”。什么是副强化?“就是副科不认真上,课堂教学松懈,这其实就是一种破坏,破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他甚至认为,课程是否开足开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来不得半点偏差和马虎。否则,就是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就是对下一代人的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犯罪。

“如果一个学生这节地理课马马虎虎,他下一节上数学课就会认真吗?”,“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副科不仅要开齐开足,还要保证质量。对此,方志敏中学在制度上采取了措施。学校规定,主科教师不能任教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副科,副科教学的考绩条例与主科教学考绩条例一样严格规范,这就从制度上为保证副科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开始就拼命跑,最后还怎么冲刺?

教育是应该注重过程的,在方志敏中学,对过程的重视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从初一到初三,重点是哪——个学年?很多学校理所当然地选择初三。我却并不这么看。“在策略上,初三是重点,但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同样应该给予重视。”我认为,大家都很关注初三,因此初三的工作只要在战略上把握方向,在战术上一丝不苟,就不会出大的偏差。而初一、二年级较容易被忽视,易产生盲区。管理要从基础、源头和过程抓起,而不能只抓尾巴,否则三个年级就会恶性循环。

“这跟跑步是一个道理。开始‘拼命跑’,中途不断掉队,最后还怎么冲刺?不讲科学管理,才会出现初一名列前茅,初二位居一般,初三时大撤退的奇怪倒流现象。”我说。

方志敏中学的经验是不是可以学习、借鉴?我认为,当然可以,它没什么诀窍,就是“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何其难也。

不知什么时候,常规的上课成为了超常规,超常规的补课倒成了常规。方志敏中学所走的道路虽然很平常,但同样需要勇气和胆识。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