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研修培训(303)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戴家桂     提交时间:2016-02-26    浏览数:0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第一.            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越紧密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越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越接近,越有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形象思维有利人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性,有利与启迪人的直觉,诱发人的灵感,而直觉和灵感往往是创造的先行。

例如,学习光的干涉时,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彩虹、海市蜃楼的画面,吸引同学的目光。这时再展示地上油膜和肥皂膜的照片,请同学对这三种现象进行分析。只要有心大家都观察到这些现象,大家的兴致很高,各上抒己见,讨论热烈,这样的问题对启动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是大有益处,因为问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活与实践。

第二,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传统教学中多是讲授式教学,即使偶有提问,也常常是一些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者“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也不愿思考。而开放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

问题的开放性可以通过减少已知信息或增加已知信息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思维途径的多样化实现,还可以通过结论的多样性增加问题的开放性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训练。

例如做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后,请大家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处理数据;再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最起码用三种方法)。这样通过玻璃的折射率可以复习反射、全反射、折射等全章相关的芮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

第三,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多渠道。多渠道的问题情境,为问题的产生做好铺垫。例如,可以通过问题、动画、视频、表演、悖论等,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课堂中,要把教师的讲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多渠道的问题情境,是培育问题意识的土壤。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体性原则。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彻底否定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主导性原则。在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开展的。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是教练员,教师作用更显得重要,从讨论题的设计,教学程序的进展,调控教学的平衡,形成准确的结论,教师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学生诸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发展性原则。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和论辩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充分发展。

激励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激励性原则。整个课堂上,教师有节奏地发出各种学习信号,提出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学生讨论发言又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趣一直处于优势的兴奋状态。评优的机制又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造性原则。讨论法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在讨论中,学生可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史实和观点,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论据,突破思维定势,在讨论和争辩中,得出正确结论。

实施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原则。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强调全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承认素质教育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发展方向、甚至最终结果都是不同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做到“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比如有的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差,可优先安排全班发言;有的学生书写能力差,可让他上黑板写提纲;有的学生善于归纳和表述,可发挥其特长,进行问题小结。

活跃课堂气氛的愉悦性原则。要避免教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说教,打破课堂严肃、沉闷的气氛,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学。

五,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学解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鉴于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高中新教材便于自学的特点,上课伊始,教师可出示以填空。选择为主的基础知识练习题。

2、               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中心问题。教师在钻研教材、教师用书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高考问答题的类型,精心设计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每节课以2——5题为宜。可用大亨报、小黑板、投影仪出示。中心问题也可由学生参与拟定。设计问题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概括性,问题要基本覆盖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二要注意启发性,有一定的难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要注意综合性,

3、               学生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4、                全班交流。每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进行全班发言、交流。教师应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指导,作出简要评价,多鼓励,多肯定,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

5、                问题小结。每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共同作出小结。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