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研修培训(303)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戴家桂     提交时间:2016-02-26    浏览数:0     

 

戴家桂

(江西赣州一中    34100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张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和进程安排学习。讨论式教学是在“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能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交流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讨论式教学能更有效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和功能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引发讨论,促进学生间交流观点,激发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和判断。其功能主要有:
  (1)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学会用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推理,支持自己的观点。还要抓住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与对方交流,以便最后达成共识。
  (2)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可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讨论既有师生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大大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
  (4)改变态度。通过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中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侧面,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变化还较为彻底、稳定。因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讨论者一旦做出表示接受某种观点,实际上就是公开承诺要把它们付诸实践。
  (5)强化学习主体意识。因为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设计者、思维的点拨者和结论的评判者,一般没有直接参与讨论,大多数的讨论都由学生自行完成,因此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加入讨论,不能再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
以上这些功能恰恰是其他传统教学模式所缺乏或难以实现的。
  二、“讨论主题”的呈现和“讨论行为”的组织
  1、讨论式教学中的
讨论主题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一般涉及以下三类:
  一是事实性问题。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的。如:“220V40W
220V60W的两个灯泡串联接入同一电路。通电后哪一盏更亮?
  二是解释性问题。指试图澄清某些概念的模糊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观点和理论。如:摩擦力有可能对物体作正功吗?
  三是评价性问题。是关于学生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是否相符的问题。
  讨论式教学中“讨论主题”的呈现可以由教师提出,在教师引导下分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式讨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并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自主式讨论。
  2、讨论式教学中
讨论行为受讨论小组和教师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了使讨论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和讨论效果达到满意,必须注意:
  (1)由性格相近、彼此喜欢而观点、经验不同的成员组成讨论小组,且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张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和进程安排学习。讨论式教学是在“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能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交流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讨论式教学能更有效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和功能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引发讨论,促进学生间交流观点,激发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和判断。其功能主要有:
  (1)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学会用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推理,支持自己的观点。还要抓住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与对方交流,以便最后达成共识。
  (2)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可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讨论既有师生间的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大大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
  (4)改变态度。通过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中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侧面,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变化还较为彻底、稳定。因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讨论者一旦做出表示接受某种观点,实际上就是公开承诺要把它们付诸实践。
  (5)强化学习主体意识。因为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设计者、思维的点拨者和结论的评判者,一般没有直接参与讨论,大多数的讨论都由学生自行完成,因此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加入讨论,不能再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
以上这些功能恰恰是其他传统教学模式所缺乏或难以实现的。
  二、“讨论主题”的呈现和“讨论行为”的组织
  1、讨论式教学中的
讨论主题常常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一般涉及以下三类:
  一是事实性问题。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的。如:“220V40W
220V60W的两个灯泡串联接入同一电路。通电后哪一盏更亮?
  二是解释性问题。指试图澄清某些概念的模糊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观点和理论。如:摩擦力有可能对物体作正功吗?
  三是评价性问题。是关于学生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是否相符的问题。
  讨论式教学中“讨论主题”的呈现可以由教师提出,在教师引导下分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式讨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并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自主式讨论。
  2、讨论式教学中
讨论行为受讨论小组和教师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了使讨论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和讨论效果达到满意,必须注意:
  (1)由性格相近、彼此喜欢而观点、经验不同的成员组成讨论小组,且小组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35人为宜。
  (2)小组讨论的座位为圆圈式时,直接面对教师的学生比教师两侧的学生能更多地参与交流;当座位为行列式时,前排学生比后排学生、中间学生比两侧学生参与更多。
  (3)教师为讨论行为的发起者和支持者,主要实现任务定向和维持讨论小组的功能。一般不直接参与讨论,但要关注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对讨论是否切题和事实基础给予评价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浮力
  教学器材:弹簧杆、铁架台、水槽(盛有水)、不同大小的长方体木块、铝块、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彼此喜欢程度等,将全班48位学生分成了12个讨论小组,每组有讨论组长1人。12个小组呈半圆圈分布,教室黑板前设一演示台,每一讨论小组配有上述实验器材一套,教室的布置尽量营造一种随意宽松的氛围。
  教师在演示台上通过示重法等演示实验,说明浮力的存在。并结合手托木块演示,进一步说明浮力大小先于弹簧秤示数的变化,随后呈现出“讨论主题”: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该问题后,教师把发言权交给各讨论小组,并提醒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生活实例、经验或可利用分配给小组的器材和其它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其他成员观点的,要提出反驳。随后,教师离开了演示台,站到教室的一角,静观学生的讨论行为。学生讨论期间,不管其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没有直接加以评判,大约25分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因为木块在水中会上浮,铁块在水中会下沉,所以,浮力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要把木板按入水中要比把木块按入水中更难一些,所以,浮力大小跟物体与水的接触面相关。”
  “人在河水中会下沉,但在死海中却会上浮,所以,我认为浮力大小与地理位置是有关的。”
  “熟鸡蛋在水中会下沉,但在盐水中会上浮,所以,浮力大小还跟液体的种类有关。”
……
  教师把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全部写在黑板,然后说:“既然浮力是液体施加给物体的,那么其大小极有可能会跟液体有关。”接着,教师展示出溢杯实验的装置,对照实物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特别是溢杯的作用。
  在教师做完溢杯实验,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后,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各小组汇报的并已写在黑板上的讨论结果,课堂在学生热烈的活动气氛中结束。
  这节课,运用讨论式教学,借助组织学生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整堂课中,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将“学是教的结果”转变为“教为学的服务”,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诸多功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