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研修培训(303)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肖礼涛     提交时间:2016-02-27    浏览数:0     

1   背景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2   案例

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下列的题目:(1)什么是生物?(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什么?(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按教材要求完成了对生物几大特征的讨论,我也准备对生物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书上还是没把生物的特征说透!

师:好,你说说看?

生:课本讲生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但我觉得这些都是生物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在生物具备这些特点之前,它有没有生命,究竟什么才是生命?

师:很好!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自己人吧!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甲生:我觉得是在生下来时候。

乙生:不对,在妈妈肚子会动的时候就有生命。

丙生:不会动的时候也是生命啊!

丁生:我看过资料,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戊生: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精子和卵子就是生命的开始。

师:大家想想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单个的精子或卵子能发育变成人吗?

生:不能,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才行!

师:对,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就从受精卵开始,将来,它将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展现生命的系列特征。

生:为什么受精卵会发育起来呢?

师:因为它能够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生:一切生物都在新陈代谢吗?

师:对

生:那么,生命除了具备以上特征还必须要有新陈代谢吗?

师:对,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新陈代谢,所以,生命的世界才是如此丰富多彩、绚丽动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这是我们书本上未提及的。

3、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节外生枝”,这不仅打乱了教师课前的教学思路,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于是,教师往往对制造“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厉声训斥。殊不知,“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涵着教育的良机!本节课中,正是有了这位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才使这节课的教学更完美,学生不仅获取了课本外的知识,而且由此提高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对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而科学精神的彰显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点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必要的条件:
1)、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    

对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师而言,他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因为他知道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他对学生又是平等相待的,因为他明白只有营造出宽松的环境,自由思想才得以滋生;所以,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讲生命还是讲地球、宇宙,都是科学精神的高度弘扬。在春风化雨中,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育宽容。正因其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才容得下“胡思乱想”、“不守常规”的学生;也正因其博大深蕴的知识视野,才解得开疑问重重、环环相扣的心锁。倘若在这节课第一位学生质疑的时候,教师这么回答:“课本将这个问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们将来还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今天就到这里吧!请坐下”。那么,他抹去的就不光是后来一连串的精彩,他抹去的将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是科学精神的绽放。

2)、教师要尊重学生

所有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质疑、思考、探索、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我们今天在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时,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甚至可以体现在教师鼓励的眼神中,真诚的一瞥中,亲切的浅笑中,甚至一举手一投足的细节中……。本节课中,学生如果不是在老师那里读到了赞赏,读到了默许,那么,他们是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3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契机,理顺科学素养各层面的相互关系

对学生而言,要发展提问的能力必须经过提问的“培训”,而且,学生自己提出的所有问题并非都值得去刨根问底。教师在这其中就要善于发现、善于取舍,到底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去探索的,哪些才是真正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如这节课,教师及时捕捉了学生“节外生枝”中智慧的闪光点,并借助于生命的概念这一载体,引发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从已知走向未知,从现实走向未来;鼓励质疑,激发兴趣,体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亮丽的!相信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时的感动,更有可能会影响他未来生活的构建。

我觉得,这节“节外生枝”的课堂中所呈现出来的是那种跳动的思维脉络、酣畅的情感交流、自由开放式的步步追问,这也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