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发布者:左建新     所属单位:上高翰堂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28    浏览数:0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下了不少缺乏父母照管的孩子,形成了“留守一族”。伴随着一个个“空巢”家庭而来的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农村,留守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他们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被别人爱着、宠着,一旦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尤其是初中生,中学的学习与小学有所不同,对他们来说,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一方面要身肩父母的厚望,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面对青春期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有些孩子还要面对家庭种种变故。面对这些变化,有些孩子显得无所适从,担心害怕,但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心引导和帮助的时候他们却不在身边。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如不及时解决,任其发展,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换句话说,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现在的中学生特别的关键。他们经历着一场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巨变。当他们理应享受童年欢乐青春期美妙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困惑和无助悄然袭来。他们没有准备,没有经验,缺乏指导,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  

(一)、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因为从小独自生活,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有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怖;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会非常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会非常敏感。但由于他们从小就独来独往,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决定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相处。做事不懂征求他人的意见也回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使得很多学生变得没“人情味”,也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一个绊脚石。  

(二)、完美主义倾向与学习厌倦感  

这类学生自我感觉好、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求高,凡事求好心切,总希望自己能够学习生活,样样“第一”。例如:考试前,规定自己每科得80分以上;。有一些这类的学生在考到好成绩会因为没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而开始厌恶学习。而另一些这类的学生会因为考试结果分数未达其预期理想,往往自责甚深从而心理压力过大陷入恶性循环,越是重要的考试,其压力越大,考前甚至出现失眠、头疼与腹泻等身心症状越来越糟,也会造成学习厌倦。这种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业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再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  

(三)、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如危险、威胁、需要努力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等)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初中4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而留守守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有效开导,这一比例往往更高。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对学习的过分焦虑积攒在学生心理,跟老师说又怕老师以后看不起,而父母却又不在身边使得这种心态无法得到化解。进一步发展,要么形成自闭心理,要么形成自暴自弃。  

(四)、意志力不坚强  

许多留守中学生从小与祖辈一起没父母管教,而父母也因为在外打工没好好照顾孩子而感到内疚小孩提的要求都是一口答应,从而使得小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缺乏生活的磨炼,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学校里,教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感到委屈,痛苦;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没有被评上先进,就恨老师、恨同学;在家做错了事,长辈责备几句,就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寻短见。这都是这种心态的一些典型表现。这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五)、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心理日趋成熟,对情感的需求不能从家庭内得到。而人的情感有需要一个归宿,这就使学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特别是留守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约占15%,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这当中很多一部分都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引起的。  

(六)迷恋网络  

许多中学生迷恋“网络”,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自我“陶醉”而不能自拔。自我多情,弄虚作假,欺骗别人的感情,有的“通霄达旦”夜不归宿,身心极度疲劳,荒废学业。这种例子不少见,特别是留守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更有甚者,有的猎奇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出现的原因主要有(1)心里感到孤独、寂寞(2)课余时间没人看护(3)手里有打工父母给的零花钱   

(七)、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在留守学生中成绩好的这种心态反映没这么明显,而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反映就特别剧烈。  

面对留守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如何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规律,把健康的心理知识、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另一个途径是让留守学生跟着父母走读,加强两代人从管理、教育及沟通上的联系,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学校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在学校里建立心理辅导室  

1、由于青少年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  

由于青少年学生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里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不良的作息习惯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