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发布者:黄守华     所属单位:定南县老城中学     发布时间:2016-02-23    浏览数:0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状况,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近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育工作进一步的自我审视和深化改革,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不断为德育工作注入源头活水,保持了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规范性。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1、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客观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性掌握并明确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这是一个新课题。
  (2)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与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也不完全一致。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电视、电影中包含了不少侵略性的意识,炫耀武力,使人产生一种征服人的欲望。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对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看电视,面对大众传媒无处不在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辩明是非,需要认真研究。
  2.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传统教育历来提倡奉献精神,但是强调过了头,反而忘记了更为根本的责任,责任感是一种现代理念,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素质。所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就必须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要成为责任公民。他们应该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提升奉献精神的基础。同时,我们提倡奉献精神,还包括要具备奉献能力,没有能力,精神也是空的。我们在必要时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也要珍惜生命,奉献不等于要作无谓的牺牲。
  3.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在便利与他人交流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虚拟世界,需要我们给予学生以现实的引导。首先是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为此,需要引导学生懂得自我约束,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既不失去真实的自我,有能识别网中人,不欺骗他人,不受他人欺骗;其次,加强现实生活的交往,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活动,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确立集体 主义的价值取向。
  4.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学校德育正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学校也花大气力抓德育;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从总体上虽有所提高,却又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等等,即思想品德失真。许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说了就应该去做这样一种观念,同时也有不少学生人前人后不一样,校内校外不一样。许多学生只有关于道德的观念,而没有真正形成道德观念。据报载,2001年高考作文题是要学生谈诚信,但是被推荐上报刊的某些考试佳作,却被人指认是照搬照抄的。说诚信,而用不诚信的手段对待,奈何?这种品德失真现象是德育一大症结,虽已存在多年,但今天尤为突出。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任何德育只有不断改革才能进步。今天的德育变革的原则,应该是合情、合理、可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提出了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强校策略,走高水平特色管理之路。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策略一: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为此,我校要求各班级在学期初讲究制定好详细的值日工作双向细目表,即保证班级各项值日任务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教育者应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而要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必须进一步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是因为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遍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然而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或参与活动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就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我们校团委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全体教师与学困生结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重点关心资助对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效果很好。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国际社会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的强烈竞争、积极的合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还有,我们建立了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让学生会主办节目,学生中的小记者经常到办公室、宿舍采访领导、教师、工人和学生,结合师生实际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编发稿件,在全校播放。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好人好事,学生感觉榜样的可信力强,影响很大。
  策略二:德育工作要夯实基础
  在变革的社会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加者,应该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收益,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为此,德育必须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生活基础,最主要的就是确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具有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
  (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就个人而言,是一个人生定位。确立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基本价值导向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求同存异,才能和睦相处,才有合作的基础。自我反思是对自我的认识,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能力。认识他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才能更完善的处理各种人与事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之中。为此,我们在全校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期中、期末写小结,进行自我反思。
  (2)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方法,是夯实生活基础的重要一环。辨证的思想承认个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思想把时间、运动和思想、行动结合起来了,是认识现实的工具。掌握辨证的思想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是世界的趋势。在我国转型社会期,更要使学生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地、多方面地分析问题,目前,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我校为抢占网络德育阵地,我们建立了信息安全防火墙,并不断更新软件,尽可能阻断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校园网络 。同时,我们又不断的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充分认识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利和弊,帮助他们健康科学地使用网络。
  (3)培养学生处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与社会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德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在于成为社会做需要的有责任心的、自主的人。为此,德育要向学生提供生活通行证,这个通行证不仅是指生存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会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这主要有判断力、选择力、理解力和自我反思力。其中判断力,使人对当今各种复杂的现象,能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的流通信息,能够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的或歪曲的看法,真正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有助于更深入地识别人、了解人。选择力,使学生,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作出正确抉择,并按照自己已确立的价值观,自主行动,坚持到底不动摇。理解力是一种情感同化,是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我校大力提倡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开展文明宿舍先进班级体创建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自律、学会合作和竞争,以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策略三:德育工作要采取整合教育
  整合教育,意味着将德育的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教育集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目前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的割裂现象,是德育实效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从学校内部看整合教育。首先体现在五育的整合。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除了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之外,各科教学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一方面反映在各个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给学生做人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育方式,其自身的品格,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学校教育中不能把德育孤立起来,为强调德育而突出德育,这实际上是对德育的架空,可谓高处不胜寒。从整合角度考虑,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写进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落实在每个教学行为中。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整合。一个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思想品质,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往往提出许多方面的教育。而事实上,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这些教育内容都不是割裂的,某一方面教育的实施都会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产生影响,一种品质的形成与其他品质也是相关的。这是因为学生本身是一个整体,思想道德各方面 的素质在他身上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同时思想品德的形成呈现出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既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形成某一种品质,也不是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通过某种教育活动,就可以一次性完成的,他是一种综合性的相互影响,不断深化、提升的整体运行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作为爱国主义的重点;将崇尚科学,抵制邪教作为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点;将诚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将普法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将正确对待网络、远离网吧作为纪律规范的重点。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校团委还通过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大奖赛、征文比赛、年级团支部书记竞选、校园之星评比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次,德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育也应是整合的。心理学揭示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德育过程中教育的实施只有侧重点,而不存在单一性,应该说每一环节中都包含着其他环节的教育要素。因而我们必须在统一的教育中以启发学生自觉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知情意,寓德育与活动之中,如环境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五爱教育活动、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适应性训练、社区服务、慰问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等。最后,是师生关系的整合,即师生互动,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整合。过去我们常说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现在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教育者始终在受教育。在德育过程中,教育是双向的,师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受教育的过程。师生互动,这是现代教育学的理念,从德育角度看,师生互动更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
  2、从学校外部看整合教育。主要是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的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德育打破学校围墙,走上社会,与家庭、社区结为一体,建立家校联合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从教育的内容上看,是对学校德育的延伸与补充,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校内外教育融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教育主体看,学校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家庭、社区的宣传教育,自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说也是联合教育主体的一分子。
3
、重视校内与校外教育的整合。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不是光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可以奏效的,它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挥整体效益。
  策略四:德育工作要进行价值引导
作为德育,在这社会大变革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走好人生第一步,为把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总在考虑别人会怎样看我做什么,这应该是今天社会对责任公民的基本要求。倡导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一社会基本价值导向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基本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包含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思想出发,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念,应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有: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责任感和维护生态平衡等。这个价值体系与全球共同的伦理道德也是一致的。基本价值观的确立,是确立更高层次的思想信念的基础。
  当然,价值观不能灌输,如果想把事先确定的、不易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这种想法最终会使他们遭到否定,因为只有被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才有实际意义。同时,价值观也不是抽象的,他就体现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之间,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思考、判断、选择,并实践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告诫我们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新的历史时代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又成为每个德育工作者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从认识上加以理解,从关系上真正理清,从行动上着力实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