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发布者:钟惟仁     所属单位:赣县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6-02-28    浏览数:0

近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走上良性的、持续发展的轨道,如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及学校的竞争力,人们常常会想到地域、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但现实中,有些学校并没有天时、地利等优势,学校却办得很有特色和影响力,深受社会赞誉;有的学校换了校长,学校很快就有了新的起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几年后平平庸庸,销声匿迹;有的学校即使换了一任又一任校长,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持续的发展势头,以至发展为“百年名校”。

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校布局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很多学校将失去地域、生源等竞争优势。那么,做大做强学校靠什么,是靠齐备现代的硬件设施、是靠名校学生的广告效应、还是靠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引领学校走高品位文化发展之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办学就是办文化,只有做强学校优势文化,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和师生共同愿景和精神支柱。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根本价值追求的体现,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最宝贵的财富,即使学校领导一届换一届,也能深深影响后来的继承人,推动学校向着更好的方向持续发展。那么,如何以先进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供同仁商榷。

一、准确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定位,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目标、规划,符合自己学校的校训、校风等,引领学校向具有特色文化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学校出现了“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为学校,这种“精神王国”就是学校的“魂”,也就是学校文化”。因而,一所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是学校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反映,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 

构建新时期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不仅要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学校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办学现状,秉承传统,立足长远,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特色教育理念,推动学校发展。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担任校长时,针对学校所处的位置和发展基础,提出了创“老区名校”、“庆阳名校”、“陇东名校”的三级奋斗目标,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而镇原中学拥有近七十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随着教育形势的蓬勃发展,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涌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现状,必须克服自负、骄傲思想,在征得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以“拼搏”作为学校精神,确立了“发愤图强,超越自我”的校训;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的进步为切入点,让优秀的更优秀,让普通的变优秀”的办学理念,这不仅明确了我们的办学方向,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内在动力,强化了目标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的精神文化不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而要充分利用班会、升旗、集会等校园活动载体,广泛宣传,让精神文化在师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激励和指引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去拼搏,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追求。

二、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文化

文化管理是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管理应以“教师为本”,以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为本,逐步由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转变,把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作为学校文化管理的的终极目标。

目前各学校的规章制度可谓严密规范,但这些毕竟是外在的刚性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距较大。在构建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决策者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重在以激励措施满足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对内激活,对外凝聚。我们的制度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激活,使师生爆发激情并投入工作和学习,获得自身成功和发展。在决策过程中要如魏书生所说:“商量、商量、再商量”,在执行过程中要严而有格,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和谐包容。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刚柔并济,充分尊重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校的制度和人文情怀高度融合,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以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健全和完善诸多管理制度,推行“级组自治,分块负责,二级考核”的管理模式,在师生中倡导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管理文化,让师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