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岗位提高培训(402)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提交一份你所在学校、(幼儿园)的3-5年发展规划。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刘冬萍     提交时间:2016-02-21    浏览数:0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学校文化即属于这类“永恒的风景”,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的重要财富;是学校办学资源中无法评估的无形资产;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学校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的优劣。因此,要办好一所学校并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我校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将要努力探索并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一)建设先进的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依靠的是教师,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文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所谓教师文化,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风、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而言,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它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规定着学校的传统。所以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师的教学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以形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

在我们学校对教师文化的培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以“爱生、爱岗、爱校”为核心强化师德建设。

在我们学校,我们最看重的荣誉是“感动六中年度人物”。几年来,学校教师队伍的精神素质不断提高,感人事迹比比皆是:晏建红老师的丈夫因车祸突然去世,在这样的重大打击之下,晏老师咬牙坚持下来,继续担任九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上2个班的英语课。她说:“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影响和耽误我的学生。”; 郭凝聪老师因车祸撞伤了脚,硬是拄着拐杖给学生们上课;彭群老师声音嘶哑,但每天中午都在教室里辅导学生,或守着学生自习、午睡,她说:“一年来,我从没有睡过一次午觉。”;刘济萍老师50多岁了,为了提高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每天中午义务进行辅导,毫无怨言……。在这些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乐业的精神,爱生如子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六中教师群体精神的核心。

二是分层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所学校重要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品位的高低,因此,学校大力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对各类教师进行分层要求,帮助他们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之路,促进教师个性化、有差异地发展。

  对骨干教师实行“风格”培养。

我校已有几位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均小有建树的老师。学校不断给这些同志提供外

出学习、对外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要求这些同志主动承担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多读书、多研究,在论文撰写、实践示范、学科讲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形成自己的风格,将自己培养成为学者型的、专家型、管理型的名师。目前学校已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20人,学校将更进一步促进他们不断提升,迈上更高、更新的台阶。

  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

对于一批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学校一方面给他们落实成长导师制,另一方面

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参加观摩、研讨、学习、教学展示等活动,给他们压担子,帮助他们尽快“升格”,成长为学科的教学骨干。目前,学校有获得省市级教学比赛奖励的青年教师20多名,他们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

  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养。

为了让新教师缩短工作的“磨合期”,促进他们尽快入格,实行“师徒”结对子工

程。通过 “传、帮、带”活动、成长跟踪汇报、不定期的推门听课等活动,促使他们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可以说,现在六中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爱生、严谨、博学”的队伍,是一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的队伍。

  (二)建设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人,是要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探索精神、法制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所谓学生文化,指的是学校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学生群体意识的反映,是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内容上来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

在六中,学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厚德、睿智、健体”和“勤勉、文雅、活泼、奋进”。前者是对学生成长规格的要求,后者是对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优秀品质的要求,互为补充。

在六中,我们提出了“八爱”和六个“六”的习惯养成要求,作为建设优秀学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八爱”是:

爱世界:胸蕴天下之胸襟;爱祖国:振兴中华之责任;爱学校:爱校如家之情怀;爱家人:感恩报答之情结;爱老师:尊师爱学之源泉;爱学习:励志成才之基石;爱同学:海纳百川之胸怀;爱自己:健康成长之快乐。

“六个六”好习惯培养要求为:

一、六个学习好习惯:

1.提前预习;2.专心听讲;3.爱提问题;4.及时改错;5.勤于动笔;6.认真实践。

二、六个做人好习惯:

1.积极向上;2.孝敬老人;3.勤俭节约;4.持之以恒;5.诚实守信;6.善待他人。

三、六个礼貌好习惯:

1.遇见老师要打招呼;2.使用礼貌用语;3.坐有坐相站有站相;4.不乱翻别人东西;5.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6.公共场所要安静。

四、六个卫生好习惯:

1.吃饭之前要洗手;2.不边走边吃;3.不吃三无食品;4.常换衣服常洗涤;5.不随地吐痰;6.不乱扔垃圾。

五、六个阅读好习惯:

1.经常读课外书;2.做摘抄,划重点;3.读、写相结合;4.善于使用工具书;5.善于交流心得;6.爱护书籍。

六、六个安全好习惯:

1.遵守交通规则;2.遵守公共秩序;3.公路上不急追猛跑;4.骑车、走路右行礼让;5.不做危险动作;6.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三)建设鲜明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着人的发展和成长的核心部位。相应地,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师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状态,体现着不同的学校生活方式,表现着不同的师生生活质量和水平,体现着师生不同的生命状态。因此,课程与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遍的学校文化。

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必须实现课程文化的转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的建构,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追求的是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

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文化和价值追求,要求我们超越“知识本位”与“学科中心”的课程理解,要求课程与教学基于学生原有学习经验,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体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课程与教学基于知识而又超越知识,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运用一切课程要素和教育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超越“权威主义”和“师道尊严”,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文化取向。

过去的教学强调的是权威,强调的是秩序,强调的是成年人向未成年人传授知识和经验,未成年人以成年人为师的传统社会的学习。但是,现在我们提倡合作、对话,意味着对教学和课程的新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积极的对话中实现知识建构与内化,实现主动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既尊重知识又具有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提倡课程的创新,鲜明地体现在使师生拥有了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和创新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选择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教师有充分的权利对教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织,增加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一定程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可以在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哪怕这种看法和意见与教科书完全不同,在课堂与教室中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课程与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创造,精彩的课堂教学常常是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品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三中心主义”,即“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影响,课程是刚性的、预设的、制度化的东西,而教学则是课程设计的忠实执行,强调严格的秩序和严格的控制,教学实施在封闭的学校和课堂情境中进行,总体上处于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相脱节的状态。这样的课程与教学,完全可以用“刚性”、“静态”、“封闭”来描述其文化特征。

现在我们应该提倡的是一种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品格。弹性意味着一种伸缩自如的空间,是包含着刚性的弹性、包含着共性的个性、包含着统一性的多样性;动态意味着一种过程,是包含着目标、实施与结果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规范与创造的统一;开放意味着一种与外界的关系和状态,是一种联系、沟通、交流中的自我保持和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学校中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学的新理念,构建“让学生自己学”的教学策略新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我们要大力组织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断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大力开发选修课程,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余地和主动发展的空间;我们还要大力开发学生的活动课程,使学生不仅做课程的接受者,而且能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四)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

学生社团是学校群众性团体,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施展创造才能提供了保障,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一般来说,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五大功能

  1.社团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 

   2.社团的文化传承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

3.社团的美育功能。社团内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陶冶自己的性情,净化自己的灵魂,逐渐体验出人生意蕴,努力培养自己良好习惯和崇高的情操。

4.社团的娱乐功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社团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学生可以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小记者团、合唱团、摄影爱好者协会等活动,在快乐的活动中锻炼本领、陶冶情操。

5.社团的和谐功能。学生在参加社团组织时互相了解更多,思想交流更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在社团中,他们能够学会在同学身上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更加懂得合作、关怀、宽容,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表现和载体。

  在校园环境中,我们所要倡导的社团一般分为这样几类:

  1.经典阅读类。比如“小记者读书社”、“中外经典名著研读小组”等;

2.科技创新类。比如“科幻画创作兴趣小组”等;

3.文体活动类。比如篮球、乒乓球、足球、合唱、健美操、跆拳道俱乐部等;

4.公益服务类。比如社区义工志愿队、交通安全志愿者等。

  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到社团当中,是校园文化丰富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当代中学生的必然要求。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远不止以上这些。学校的建筑格局、学校的标识系统、学校的礼仪规范等等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层面,具体规划在此不一一赘述。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