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女扮男装,怎能蒙混过关?

发布者:郑耀兴     所属单位:上饶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02    浏览数:0

   在我粗浅的认识中,把神人化为“神话”,把人神化为“传说”,而传说中加入神奇怪异情节的为“传奇”。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应该就属于传奇。既然是传奇,免不了怪诞狗血的桥段,但心中一直纳闷:何以木兰女扮男装,在军营与将士们“同行十二年“,竟能顺利蒙混过关呢?

且不说木兰具有女性的明显特征,比如丰乳肥臀,就算她像男人一样粗皮肤亮嗓门,难道她也站着拉尿,何况大姨妈总是要来的吧。偌大的军营,整整十二年,怎么会不暴露呢?难不成无厘头地自作聪明,说上文早有提示——木兰无长兄(胸)?或者振振有辞要是木兰天天和你睡一起,你丫才会说出去?

这样的回答估计消解不了大家的疑惑。

咱们还是先看看诗歌本身怎么说的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结尾以双兔傍地走难辨雌雄的比喻,得意而自豪地回答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能和老爷们一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勇敢之外的聪慧,传奇女英雄的形象是更丰满了,故事也更有浪漫色彩了。

可伙伴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

 从诗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以推断,木兰不会是五大三粗的男人婆,更可能的是女生男相的女汉子。

而从文中两称“可汗”来看,木兰应该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拿下骑马射箭这些军营的活,自然不在话下。

也有人考证,木兰当时所担任的是传令兵,兼负侦查。传令兵在每个军营有单独的营帐,不与普通军士同宿。既然诗歌中提到木兰自备马匹武器入伍,这种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再说战争的艰苦,会使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不像女人。加上游牧民族男女差别也没那么明显,男人们普遍豪爽粗线条,何况聪慧的木兰一定会费尽心机去瞒天过海,精心而缜密的伪装绝对少不了。军营中会破天荒跑来个女人,打破谁的头会想到呢?

当然,诗歌对木兰在军营的生活,有意采取了一笔带过式的略写。或许就体现了老百姓善良愿望,选择性的叙述就是为了回避问题。就像圣经中耶稣是由童贞女玛利亚所生。那么纯洁的诞生,甚至不惜跳过父母的情欲。

   
何况老百姓用民歌自己来写历史,为了凸显木兰的孝顺勇敢聪慧,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成为可能也就不难理解了。民间文学中女扮男装的例子也不鲜见。

   
黄梅戏《女驸马》中冯素贞,为了李郎(李兆廷)女扮男装进京应试。不料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
 

《再生缘》中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
 

梁祝的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越州城读书。与梁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白天一起读书、晚上同床共枕。奈何同窗三年,梁山伯愣不知祝英台是女的,才会有越剧的《十八相送》。

唐朝才女鱼玄机曾慨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现代作家萧红也说:“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

也许这些女扮男装的例子,真正用意不是为了体现谁谁谁的化装技术高超,而是父权社会下女子失语的一种变相反驳、无声抗议和美好愿望。


    而
现代演员中女扮男装的反串,比如林青霞扮演“东方不败”、叶童在《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许仙,则属于演技上的尝试突破。

谁说女子不如男,替父从军花木兰。如何蒙混过的关,不深究似也无妨。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