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发布者:姜根炎     所属单位:上饶县石人中学     发布时间:2015-10-20    浏览数:0

 

课改的营养在于吸收

―――――――参加枫岭头现场会的数学教学案例

石人中学:姜根炎

一、       案例背景:

2014925,我与邱校长、郭靖老师参加了《上饶县第十六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促进会枫岭头中学分会》的课改展示。我听了一节标准课、两节微课:

1、        标准课是:上午第2节在九(6)班教室由程敏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22.1.3y=axh+k的图像和性质》。

2、        两节微课:在报告厅由张恕民校长上的八年级物理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用时25分钟)和政治老师杨目新展示的哲学方式的一节课,课题是以一个矿泉水瓶为素材。

二、       案例主题:

上午第2节在九(6)班教室由程敏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22.1.3y=axh+k的图像和性质》。

三、       案例描述:

内容/流程

T

方法/策略

检测

反思/评价

活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y=x, y=x的图像,并说出数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和最值。

活动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1、  y=x1

2、  y=x+1123小组)

3y=x+1y=x1

456小组)的图像,并观察图像得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各是什么?及它们之间的平移关系

活动3

比较以上图像有共同点与不同点,说出y=ax+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列表比较与y=ax的异同点

y=ax

y=ax+k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最值

活动4

检测:

见右边检测部分:

7

15

15

8

活动一:

1、  独立完成并思考

2、  2人组交互(小卡约定1次)

3、  表达呈现(点名回答)

活动2

1、  任务分配

2、  独立思考完成(中卡)

3、  6人组交互

4、  表达呈现(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在大卡上表格式)(大动约定1次)

活动3

16人组交互

2、列达呈现(将小组讨论结果以表格式或气泡图形呈现在大卡上)小动(任选2位同学点评)

活动4

1、  学生独立完成

2、  2人组交互

3、  点评

课堂检测:

1、   抛物线 y=5x-6的顶点坐标是(

A:(-5,-6

B:(-56

C:(0,-5

D:(0,-6

2、将抛物线 y=2x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          

3、若抛物线y=ax+k的图像经过点(-11),

22)则a=       ,

K=      


在实际操作过程时间分配是:

流程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检测)

原计划时间分配

7

15

15

8

实际时间分配

14

20

10

1

四、       案例分析:

(一)、从教案执行时间与预分配时间上看

流程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检测)

原计划时间分配

7

15

15

8

实际时间分配

16

18

10

1

1、  备课没有学情的分析,教案不是一份执行案:

理由】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每个活动都是按设计好的操作步聚去做,但是,实际操作使用的时间与事先预设的时间差别很大,这说明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进行学情的分析。活动1的导课中,时间主要是耗在二次函数y=x, y=x图像的画法上(注:这个图像的画法是在前1节课的内容)。存在这样问题,主要是老师在之前的课堂中,没有注重对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的步聚与方法上的训练或是强化次数没有上去,从而造成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的速度达不到老师的预期效果,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能力预判不切合实际。

解决办法】:

1、如果老师在讲画二次函数图像步聚时,就用列表、描点,连线。

2、画二次函数图像的平滑的曲线时,用“轻描淡写画出大概的样子,然后再描粗” 的方法,只要学生强化次数达到3次以上就会熟练画出优美的二次函数图像。

(二)、从学生撑握的5J情况看:

5J

使用情况与效果

评价与建议

约定

数学课:三击掌(小动)和倒数5个数(在上动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约定有多样性,用的恰到好处。,师生的配合也默契。

板卡使用

都用到了微卡、小卡、中卡和大卡,板卡的使用有助于课堂 教学,

每种卡的使用内容与方式都符合课堂的需要,也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表达呈现

使用了以下的表达呈现:

1、阅读方式表达:在大动时,学生去看其他组的解答。

2、口头表达:学生展示与回答问题时。

3、书面表达:学生展示板卡。

4、图文结构表达:活动3中填表。

表达呈现方式多样,且学生的展示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站位:面向听众,面向多数。

2、站姿:身体直立,神态自然

3、说话:清晰响亮,语述适中。

4、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5、礼仪:鞠躬致谢,落落大方。

6、空间利用:没有影响到任何一个同学。

7、结束语:“我的回答完毕”

从中就可以发现学校对学生展示的训练是有素的。

不过老师如果在归纳小结时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就更好些。

附:学生展示图。

单元组学习

使用了3次元组学习:一次在活动12人交互学生;二次是活动2中分组合作完成内容与6人组交互学习;三次是活动3中完成表格内容。单元组学习使强化次数得到成倍上升。

单元组学习中,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到位――关注不够,关照不周,未注重亲和力,还有四个小组小部分同学没有倾听小组长的讲解,只是自己做自己的或是在玩自己的,即出现了边缘人。

建议:在训练单元组学习时用单元组的五个指标评价。

具体可见附单元组学习图

团队构建

没有呈现

先把单元组组建训练好后再考虑团队的构建。

:学生展示的图

  

【附】:单元组学习图1与图2

         

【图1

           

                                                           【图2

                                

(三)、从知识强化次数看:

课堂步聚

强化的环节

达到的强化次数统计

活动一(复习上节内容)

1、  独立完成并思考;强化1

2、  2人组交互;强化2

3、表达呈现;强化1

达到4

活动二(y=ax+k型图像的画法)

1、  独立思考完成写在中卡上;强化2次。

2、  6人组交互;强化6……

3、环绕教室巡环看其他5个小组的结果;强化5次。

达到13

活动三(y=ax+k型性质探讨)

1、独立思考;强化1

26人组交互;强化6

3、将小组讨论结果以表格式或气泡图形呈现在大卡上,任选2位同学点评;强化2

4、老师小结;强化1

达到强化10

活动四:(课堂检测)

下课了

强化次数0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课堂每个知识点强化次数达到了713次的效果,由于内容难度不大,因而,可以判定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撑握还是非常好的。说明本节课是一节课堂效率较高的课。

(四)、从课堂平台搭建方式看:

本节课是一堂标准性平台方式的课,因为老师每个活动都设计了学生具体需要操作的每一步,这样的课,有利于老师对课堂的撑控。而如果是倒置性平台方式的课,则课堂时间的撑控方面就需要随时的调整,要想达到时间与标准性平台一样的撑控效果,除非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非常到位

(五)、从五防的角度看:

1、防空讲:学生在展示时:说话清晰响亮,语述适中。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学生展示位置没有遮挡到班上任何一个学生。

2、防泡沫:设计了三次的单元组学习,每次的活动每一步都落到实处,讲究实效。

3、防花架子: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检测的办法,同时也对好、中、差的学生进行了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纠正了问题。

4、防形式单一:约定使用上用采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约定;知识学习上设计了三个小动与个大动。不过鼓励学生上却只用了一种鼓励方式,感觉有点形式化。

5、防以学生为敌:在单元组学习时,老师都一直是在各组之间巡视监督,并帮助着后进生。

(六)、从“三性、三动”角度看:

具体项目

    

个性

每次活动,事先独立思考,而后进行交互学习。学生个性的体现明显。老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

知识性

教师根据各类知识的特点、依据学生接受不同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传授;知识点、关键要素强化达到713次的要求。

创造性

在画图像与性质的归纳中,全部是书上有的,没有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主动

 在导入时画图像,没有学生能快速画出优美的二次函数图像,说明学生平时的主动性较差。

互动

三次小组活动和一次大动,都能有序进行,且效果明显,可以体现学生的互动性较好。

能动

学生归纳性质与画函数图像没有自己的创新与独特的方法,可以说明学生能动性不强。建议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需对这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加强训练。

总之,通过这次现场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让我震撼与思考的也多。从现场会的效果可以看出,我们上饶县的课改,在徐建华局长的带领下,成效确实是立竿见影。要想在课改的环境中成长的更快;要想把课堂效率提高的更快。我还需要重复着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一个过程。最后感谢局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20141016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