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发布者:陈晨辉     所属单位:鄱阳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5-10-26    浏览数:0

一、反思新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学科目标的三维设计

 

新课程改革依然是一种目标导向课程设计。总体上,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科层面上,各科课程标准专设“课程目标”一节表述,三维目标被细化和具体化。学科内的单元设计、专题设计或模块设汁,结合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三维目标又进一步被可操作化。   

 

三维目标的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必要的,但各个学科和学科的各个部分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进行设计又是机械的和危险的。   

 

从实践角度讲,三维目标应当有更科学更容易操作的维度划分,即应为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过程性的掌握并不能直接构成目标,而是目标达成的手段。所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   

 

核心目标只有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系统地培养,是其他学科学习过程所无法代替的,而一般目标是该学科学习过程应渗透性地加以培养的。因此,各学科课程目标,既需要与义务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更需要根据本学科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学科课程目标的独特性,把握学科特点和特色,从而确立本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   

 

(二)学科设计中的“体系”与“专题”   

 

体系和专题,在课程设计层面承载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念。体系和专题可以在学科课程设计中相互调和,但也有可能成为矛盾的对立面。追求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可能会禁锢课程改革的身手,难以体现新理念;追求专题性和范例性的学科设计,又可能冒将知识零碎化的危险。因此应注意选择部分内容作为专题或范例,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深人透彻的学习或专题研究。   

 

强调专题和范例的学科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是要放弃和牺牲学科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体系的建立恰恰是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增强学术性学科的实践价值和应用功能。   

 

(三)学科设计中的“探究”和“接受”   

 

探究的课程设计给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教学的研究和理解,教师开始接受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探究和接受各有其价值,探究是强调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接受则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知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其智力发展的功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接受学习始终是机械的,而探究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教育界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只有人们自己所发现的那种知识才是他们真正具有的理解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既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根据学习所需要的条件而定。

 

学科课程设计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一样,正处于一种理想和理性交织状态,对理想课程的追求使得各学科课程的设计反思和审视学科的原有目标、结构和内容,对“创新”的渴求导致了对“传统”的全面反叛,难免出现一轰而上和有失偏颇的狂热,改革所需要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性精神受到严重抑制。学科课程追求的目标、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都烙上了这种“理想”的印记。对理性课程的坚持,要求我们透过课程改革的表象,窥探课程变革的实质方向。

 

二、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意义在于: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具体行动方向和策略是: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程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寻找新的主题和素材是关键;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共享机制;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要素和特性

 

分类的价值在于利用。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不仅代表人们对课程资源状况的理解,而且也意味着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始,分类本身就蕴涵着利用和开发的方式方法。

 

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物质和人造物质;人力资源,包括校内外的各种主体;知识资源,包括以各种媒介形态存在和呈现的、明显的和潜在的知识。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1.潜在性

 

课程资源无论其存在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

 

2.选择性

 

课程资源是客观社会资源经主体筛选后具有主观与客观特点的资源,其涉及范围广,不但有物质层面,而且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或学生主体对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主观的选择。那么,只有进入教师和学生视野的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课程资源,因而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和学生主体的选择是课程资源进入课程领域的关键,取决于主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只有主体对课程意义和课程可能性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客观状态”具有多样性。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所使用课程不同,所以课程资源呈现了多样化的形态。由于课程资源是为实现广泛的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资源实现的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

 

4.动态性

 

不同主体在不同情景下所面对的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课程资源是动态的,也是开放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时空条件和情景进行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动态性还表现为它本身就是开发主体与自然、社会、人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各科都尽可能地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了课程资源的范围,这是积极的趋向。但有的学科也出现了学科课程资源泛化的倾向,将课程资源扩展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地步,缺乏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大部分学科都把教科书或教材看作重要的或核心的学科课程资源,强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程改革中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但不能把教科书或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力量编写某些教学材料,并选择、利用这些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一是学科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体现了将学科课程定位在课程整体范围内的大课程资源观或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因而,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图书馆或资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三是学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除了开发校本.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四是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成为在利用上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课程资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请有关专家来校讲演、座谈,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五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大量书刊、可供学生作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还应当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各学科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并在开发过程中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态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反映。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显示出它在学科教育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各科应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选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重视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新课标从不同角度对学校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实验室、语音室、专用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和局域网等,这些要求对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语音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常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要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

 

1.课程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1)确定好鉴定标准,选择鉴定方法与手段。在鉴定的基础之上,依据需要而进行优选,确定一个时期内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2)课程资源的鉴定和筛选可以根据不同要素的特性和功能分类分层进行,所选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3)筛选课程资源有许多类别:世界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每一种类别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标准。

 

2.建立课程资源档案

 

(1)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搞清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区拥有的课程资源的数量。只有在对课程资源的要素有了比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2)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普查,应关注与课程实施有关的课程资源,确保为课程实施准备必要的课程资源,详细核查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利于开发校本课程。(3)对调查的结果应该进行整理,建立初始化的课程资源档案并不断对其充实和完善。

 

3.课程资源的培植和建设

 

(1)针对课程资源的稀缺,培植和丰富课程资源,满足课程活动需要。(2)根据课程资源各要素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如开辟劳动基地、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资源保障系统。课程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课程知识资源建设,是指创设与某一课程内容相容的知识环境。

 

4.系统规划和设计课程资源

 

(1)评估学生需求,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心理基础。(2)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基础。(3)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4)校内外资源的优化和整合。(5)数据化资源的管理和便捷化。(6)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

 

三、课程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困惑: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很美好,但遭遇激烈的升学竞争时却脆弱不堪;新课程评价的理念能够接受,但却缺乏具体可行、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核心问题是采用怎样的评价方法能够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又能在升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二)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1.有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

 

2.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检查

 

3,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变化的过程

 

4.重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5.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

 

6.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三)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1.评语评价

 

三性: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六个改变:①内容上由模式化变为个性化,由条文化变为情感化;②方式由教训式变为谈心式;③语言由枯燥乏味变为委婉、风趣;④由一次变为多次;⑤由一种变多种:即时评语、学科评语、作业评语、综合评语;⑥由班主任一人评价变为全员参与评价。

 

2.表现性评价

 

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形式有口头报告与讨论、项目调查、角色扮演、小论文、学习日志、科学实验、艺术作品等。

 

3.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法是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的评定方法,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种评定方法。档案袋法直接反映了学生当前的状态和变化的历程,成为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家长了解子女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类型主要有:

 

展示型档案袋:主要收集能够反映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材料,如自己的最佳作品、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章等。

 

过程型档案袋:主要收集反映不同时间阶段的个人表现的材料,其中不仅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有最初的、不太成熟的作品,如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都可以收集在档案袋中。

 

科任教师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的情绪、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上与同伴合作态度;回答教师提问的态度及回答问题的水平;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中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及其能力;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堂上学科竞赛抢答情况等。

 

(四)学生评价制度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还有老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老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收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学校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