诋毁与赞誉,同出而异名。

发布者:宋丽华     所属单位:宜春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27    浏览数:0

诋毁与赞誉,同出而异名。“补偿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老子说:唯之与阿,相去若何?就是在提醒我们:赞誉夸奖和攻击诋毁,本质上是同一的,两者同出而异名。因此不要因为自己个人立场的“喜好不同”,把两者之间的差别看得很大。
  老子这句话常常让人误解:表扬和批评,怎么可能是一回事情呢?也太没有原则了吧?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居然来批评你,就是因为你太优秀了。如果你本来就是一团牛粪,根本就没有人来理你的。因此,学堂如果定下了“追求卓越”的目标,就要准备好接受越来越多“诋毁”的可能性;这才符合“一动分阴阳”的道家智慧。
  在今日学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来自官方教育部门的压制,也遭遇了大众的各种怀疑;更不幸的是:还常常遭遇曾经是学堂家长的诋毁和攻击(这让我们在选择新入学家长的问题上变得越来越谨慎)。因为这些原家长们“内部知情人”的身份,更容易给我们造成伤害。个中原因,倒也有趣的很。反映了人性深处的善与恶,冰与火;令人深思!
  这一次我到上海,两位新入学学生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谈起同一位人,同一件事情;某居住在上海,现孩子已离开学堂的家长对他们“反复劝导”,让他们的孩子也退学离开学堂。两位新家长觉得这老家长也太古怪了,自己想退学是自己的事情,没事总劝别人退学,不是有毛病吗?而且,似乎该家长说的还很严重,很急迫。因为新家长说:如果不是夫妻两都参加过清心培训,思维不够清晰的话,他听了这家长的“关心话,掏心窝话,内部可靠消息”后,会吓得赶快把孩子从学堂带回家的。
  至于该老家长诋毁学堂的内容是什么?该新家长并没有多说,我也没有多问;只是说跟他们夫妻在不同的参训期间看到的学堂真实状态完全不是一回事情。该家长告诉我这件事情的主要目的,倒不是“告状”,而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家长”根本就不理解学堂的教育?对学堂的真实情况无知到如此程度?如果他们上了清心培训,了解到学堂教育的真实高度,恐怕永远也说不出这些贬低学堂的话。希望我找出一个办法来解决学堂与家长的沟通问题,避免这些家长和孩子内耗,导致教育失败。
  我笑笑说:他们并不是无知,只是心态不好罢了。装睡的人你无法唤醒,只好随他们去了。这对乱说话的夫妻据说还学佛,按说应该知道乱说话的因果。不过这世界,学什么都只学了一个名词的人很多,特别是面对实际生活的时候,人说话做事都依据日常的惯性来做,早把平时学的东西不知丢哪去了。
  这些把孩子带离学堂的家长,对学堂到底是怎样评价的呢?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一直都知道。因为这个世界很小,新家长总会告诉我某些特定的老家长说了什么话;往往是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比如,一月前一位湖北的新家长,就来信给我很气愤地告诉我,她原来与某些老家长交往中“被欺骗”的事情,觉得这些学堂的老家长太缺德了。她详细地记录了她在11年初期,因为非常想送儿子上今日学堂,就与武汉的某几个老家长联系和交往;可是这些老家长“谆谆告诫”她:“这个学堂除了英语外,没有什么其他特色了,我的孩子接回来就不打算再送去了”;“这个学堂是非法办学,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我也不知道学堂还办不办得下去”,以及“学堂教育没有长期的规划,学费还很贵(其实武汉的老家长们实际享受的是至今依然两三万元的低廉学费加上生活费,现在大城市里连请专职保姆都不够了)。她听了这些话,就想当然地认为内部知情家长的话一定是真的,就放弃了让孩子申请入学的想法。后来因为各种机缘,了解到学堂的“真实面目”后,不禁对这些老家长们“有意误导”她的言行很气愤:因为他们的有意诋毁学堂,让她自己的孩子耽误了一年的上学时间(去年才好不容易申请入学),学费还涨了;因此为她带来了双重的损失(时间以及金钱)。她也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些“老家长”会对曾经精心培养过他们孩子的学堂如此无知和无情:就算是学堂除了英语外别的都不行,但至少家长们也可以感恩学堂的英语教育吧?可是现实中不但看不到这些家长对学堂有任何感恩之情,反而背后如此诋毁学堂,好像学堂就是她们的仇人一样。
  由于她的信中提到了这几个“说坏话”的家长名字,我发现这几个家长固然对学堂教育有点无知,但也不至于无知到认为学堂就是“英语不错”这一个优点。记得其中一个家长,当年为了让孩子入学,费了很大的劲,花了两年多时间不断申请,最终才如愿。却在11年年初,因为“强烈的情感互动需要”,一时犯迷糊把孩子带回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成长问题,虽然很后悔却也无法回头。
  另一个更积极地诋毁我们的家长,也非常知道今日学堂的价值;据说还有些“高人”指点她,告诉她将来学堂会培养出一些高级人才(因为某个家长告诉过我,她为孩子上学的事情请某某高僧“算前程”,算出学堂将来会培养出一些“大人才”,因此想赶快把孩子送来上学;我对此无稽之谈置之一笑)。岂不知“人算不如天算”,该家长虽然很“拥护学堂”,却因为自己的孩子怎么都不肯离家来云南上学而作罢;但是私下里一直因为这件事情而耿耿于怀,特别是现在学堂的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对于其他孩子依然在学堂上学的家长相处的时候,一提到学堂的事情就很生气;因此我们这两三年不断听到不同的家长提到此人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对我们的“负面赞誉”。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因爱生恨”吧?
  实际上,真不理解学堂价值的家长,反而不会说学堂的坏话,他们正忙着“奔美好前程”呢,哪有时间来恋旧?只有离开学堂后感到“失落”的家长,才会像开头提到的某上海家长一样,说一些颠倒是非的话。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他们不这样来“贬低”学堂,他们的心理就无法平衡。难道要她承认自己居然笨到把孩子从一家最有潜力,教学水平最高的学堂接走了吗?就因为无知,因为缺乏智慧,因为判断错误等等?无敌的中国人,怎么能够认错呢?因此,她只会尽量去找一些非常“有道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当初的退学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即使言论自相矛盾,也在所不惜。而且,为了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他们还喜欢去拉另外的家长跟她们一起退学,用“集体行动”来证明自己“站在真理的一边”。因此,他们会反复劝导别的家长跟他们做一样的选择---退学。

  比如说,上海的这对“老家长”,原来对学堂的评价是“很高”的,是不是真心就不知道了。在把孩子从学堂目前综合表现最好的明德一班接走的前一个月,他们还写信给自家女儿,特别强调说:今日学堂是他们能够发现的,全中国最好的学堂;要女儿一定在学堂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如果她在这个学堂都学不好,就别指望有更好的地方让她去读书了,只能去体制学校上学了。家长还特意把这封私信转给学堂的老师,就是表示他们对学堂态度是支持的。因为班主任上次写月总的时候,告诉家长他们的宝贝女儿因为喜欢躲着看玄幻小说,偷偷上网与网友聊天,导致心态和学习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甚至还不如新入学的同学进步快。家长对老师的评价虽然难以接受,但也给女儿写信,要求女儿“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写出“今日学堂是全国第一”这样信件的家长,您能够想象不久以后就会煞费苦心去劝导别的家长“别把孩子送去今日学堂”吗?真是因为“对学堂的教学品质不理解”吗?
  世事无恒,信然。仅仅在家长写这封信一个多月之后,老师发了第二份月总,家长就变脸了。估计是该同学的家长发现孩子一个月后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和转变,就急匆匆地突然跑来学堂,宣布“我们孩子可能不适合上今日学堂”,把孩子从“他们心中全国第一”的学堂接走了。虽然该家长行为古怪,但由于并未征求学堂的意见和怎样处理更好的教育思路,我们也就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尊重他们的决定,友好地跟她们母女再见;而且,虽然像这种退学,责任并不在学堂,按道理学堂并不负责退还学费;但是学堂依然主动联络家长,退还了余下的学费。
  又过了两个月,上海的新生家长,就听到了这对家长以“今日学堂老家长”的身份,对新生家长的“诚恳劝告”。告诫他们“不要送孩子去读今日学堂”。我相信这对家长,绝对不仅仅把这样的“友情提醒”用来关照我知道的这两个新家长,他们很可能会像祥林嫂一样,告诉更多的,他们周围因为他们当过今日学堂家长的身份而关心今日学堂状况的其他家长;对于所有关心他们为何把女儿突然从学堂接回家的家长,我相信他们家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合理和独特视角的解释”,他们每重复一遍“今日学堂如何不好”的评价和解释,他们的信念就越坚定,越加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英明的。甚至于他们会认为其他家长也应该跟他们一样,保持一致,都让孩子退学才好;才是“最正确,最英明的决定”。这样他们家才能够从其他家长的退学中取得安慰---咱家的行为一点也不奇怪,看,大家都这样呢;因此更加相信自己的“正确”。
  仅仅前后一两个月,就出现这样明显前后矛盾,是非颠倒的评价;难道是这对家长的品德有问题吗?我认为不是:因为他们原来并不是这样的人。这对父母爱女心切,在送孩子入读今日学堂之前,先是送进上海某全国知名的私塾上学;后来又把女儿送进另外一家几乎可说“海内外知名”的更高级的学堂上学;之后发现“今日学堂才是第一”(他们当初告诉别人的话),才转来今日学堂上学的。这对家长离开原来的学堂后,并没有对这两家学堂有什么负面的评价。因为他们对自己当时退学的决定是很满意的,他们每转学一次,都走上了更好的学堂。而现在他们离开今日学堂后,据说(不准确消息)原来是想去一家新开的,南师支持的“女子大学堂”,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起来。因此这孩子现在只能够在家“仙居”---自学成才。显然家长对目前这种状态并不满意,因此对今日学堂才如此纠结;因为他们潜意识深处,觉得自己把孩子突然接回家的行动好像不是太理性,因此现在更需要用各种理由来诋毁学堂,以“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这才有了后来的“诲人不倦”,反复劝退新家长的行为。
  这就是心理学中“代偿机制”在起作用---他们用“诋毁学堂”的言行,来对自己错失“优秀学堂”的行为进行“心理平衡代偿”。这就是老子的“唯之与阿,相去若何”,两者“同出而异名”的真实写照了。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