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与课件

发布者:徐林     所属单位:上饶县望仙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5    浏览数:0

        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内容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要点】

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①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附件

  • 6.21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