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布者:曹王芳     所属单位:九江县马回岭中学     发布时间:2016-03-07    浏览数:0

 

九江县马回岭中学   曹王芳

内容摘要】:历史是鲜活的、灵动的。但又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因而学生感到学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兴致和激情。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兴趣  激发 创设情景    

李大钊曾说:“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许多学生从小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因此在历史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活”起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呢?在我看来,这就必须变僵死的课堂教学为充满生机勃勃的课堂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播放歌曲和图片营造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人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事件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学生当然会对历史产生陌生、距离感,而我们一旦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情绪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他们极其遥远,有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适当播放一些歌曲和图片,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是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经久不忘,还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因为一首首歌曲,一曲铿锵有力的旋律,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片,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渗透教育。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我适时的播放了“日军占领沈阳”和“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的图片及歌曲《松花江上》,充分显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以及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悲愤,学生被歌曲和图片震撼了,一下子好像回到了1931年那难忘的岁月,群情激愤,热血沸腾,表现出对日本侵略者极度的愤恨,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亡的痛心疾首,对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的赞扬和热爱。通过播放歌曲和图片营造情景,让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虽然岁月无痕,但是凝结历史的歌曲和图片却可以使我们真实的感受历史。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易与理解,而且可以参与到情境中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二、举行历史辩论会设置情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时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题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举行历史辩论会,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鉴于此,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参与的勇气和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教学语言要赋予激励性、启发性。如学习完《辛亥革命》后,我设置了“辛亥革命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课题,将学生分成“胜利组”和“失败组”,让他们搜寻各自所需要的材料,写辩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修改。第二步展开辩论,“胜利组”抓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展开;“失败组”围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入手。第三步形成结论。引导学生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积极性意义及其局限性,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角色扮演、假设历史、重现情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具体的、形象的做深入浅出的说明。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不可能重演,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景确实有些难度。如果让学生像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情景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当然,从本质来讲历史是一门实证学科,历史事实是绝对不能假设的。历史事实不能假设,历史解释却可以假设。胡适先生曾经主张:“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所发明;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服。”“凡是科学上能有所发明的人,一定是富于假设能力的人。”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假设比比皆是。而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进行假设更是大量的、经常的。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假设:“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将会发展到怎样一种社会形态?”以此加深学生理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影响之大,国内历史的发展变化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在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举国欢庆时,可以这样分配角色:“假如你是当时中国的一名记者,授命进行香港或澳门回归的采访,并制作成一个采访实录,你会怎样采访?假如你是被记者采访的人,你又会说些什么呢?”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感受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举国上下喜悦欢庆的气氛。同时感受祖国的强大,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中国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这种假设扮演中,学生变换身份和角色,充分展开其丰富的想象力,在构建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因此,这种假设和情景再现培养的是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历史思维,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描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和现实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现在。现实中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客观上存在着与历史的联系,总会打上历史的烙印;现实政策的制定,总会充分借鉴和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决定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如果历史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就不能反映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认为学了无用的东西,即使教师讲的再生动具体,也不可能产生学习历史的内在诱因。

历史教学联系实际有广阔的领域。既可以由古联今,由今联古,也可以由中联外,由外联中。如由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联系历史上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又如,从学生熟知的小说、电影、电视,联系某一国家、民族、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而理解小说、电影、电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当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是漫无边际的,现实社会有着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现象,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应该什么都去联系,而应尽量挑选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学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后,我引导学生画出清朝前期疆域示意图,让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疆域的八个方位点,特别强调清朝疆域,南至南海诸岛,给学生解释说明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联系当前菲律宾政府叫嚣“黄岩岛归属菲律宾”。告诉学生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是菲律宾政府无视中国主权,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公然挑衅,我们应该对这种行为提出严正抗议,维护我国领土的完整。还可以把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建设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政策性移民相联系。通过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明白鲜活的历史就在身边,懂得历史不光描述过去、反映现实生活、还关注未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开放性思维。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位教育家说过:“凡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上、工作上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社会,就会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历史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2、《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4、《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