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岗位提高培训(502)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参训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你校(园)的某一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可实践的方法,完成一篇问题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有新意、阐释有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性。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周进芳     提交时间:2016-02-27    浏览数:0     

以故事教学研究为载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在一次对幼儿发展水平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句式单一、词汇贫乏、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想法等问题。经过反思,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异,忽视学科本身的特点,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将“如何支持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近阶段的研究课题,力求摸索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找到切入口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支持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先找到一个切入口。由于幼儿对那些优秀故事作品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以故事教学为载体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尝试从“有选择地欣赏、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故事类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以逐步解决幼儿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从幼儿经验出发选取故事作品
  
  起初我们认为只要是优秀的故事作品就可以成为教学内容,但是在学期初的观摩活动“我家是个动物园”后,我们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教师为了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煞费苦心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但由于幼儿对浣熊等动物了解不多,所以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
  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展开了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在故事类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原有经验直接影响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情感的迁移。幼儿之所以会对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经验,而我们在选择内容时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后来,我们调整了选材的关注点,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我们在小、中、大班先后选择了故事情节发展奇妙、能够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爱吃水果的牛》、《变色鸟》;故事描写生动有趣,有较多重复句式,幼儿愿意模仿和讲述的《为什么我不能》、《小猪变干净了》;故事语言丰富、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对不起》等。实践证明,结合幼儿原有经验的优秀故事作品能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幼儿学习词汇和句式,使幼儿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
  
  三、根据幼儿不同水平设计问题
  
  接下来,我们的研究进入了“选取相对固定的故事教学活动进行观摩与研讨”的阶段。开始,我们力求针对故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张图片设计提问,希望以此支持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够正确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的幼儿寥寥无几,不少幼儿不知道怎么回答。为什么幼儿的表现和我们的预想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研讨,有的教师认为预设的问题没有从幼儿的原有水平出发;有的教师认为预设的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认为预设的问题太细,使教师缺乏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的空间,不利于支持不同水平幼儿获得发展;还有很多教师认为预设的提问太细致束缚了幼儿正常水平和能力的发挥。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重新调整了研究思路,并确立了一些原则。例如,应该针对幼儿理解故事和表述故事的重点、难点预设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预设提问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递进性。由此,我们将预设提问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预设提问解决活动的重点、难点问题,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在这一阶段,小、中、大班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故事教学尝试。考虑到课题组成员的原有水平,我们在开展故事教学研究时以年龄班分组,各年龄班组以确定的故事内容为基础,逐步开展渐进式的实践研究。
  以小班组的实践研究为例,小班组教师结合故事《小猪变干净了》(附后)开展研究。他们首先对故事蕴含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挖掘,包括支持幼儿学习“如何变干净”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包括语言发展方面的丰富词汇以及角色扮演的目标,还包括相关的社会性交往方面的目标。
  结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三次活动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丰富幼儿词汇;第二层次的目标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大意,掌握“如何变干净”的方法;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支持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尝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认知。
  1.第一次活动的目标是丰富词汇,了解描写小猪、鸭子、兔子等动物形态特征的形容词并学习初步运用。按照预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我们设计了“小鸭子是什么样的”“小猪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具体的提问容易造成幼儿简单回答,如直接回答“胖嘟嘟的”等。虽然这也能让幼儿学习一些形容词,但没有给予幼儿自主说完整话的空间。如何调整提问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呢?我们提出在关注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避免太具体,以支持幼儿自主完整地表述,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进一步提问。
  2.第二次活动的目标是掌握“如何变干净”的方法,尝试完整表述。为了避免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我们将重点、难点环节的第一个问题设计为开放式的,例如,“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猪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加以追问。我们发现这样设置问题对幼儿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可以实现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支持不同幼儿获得发展的目标。对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说,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有兴趣回答,并可以用完整句回答;对语言发展不够好的幼儿来说,他们可以简单回答,教师则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追问,以帮助其理解活动的重点、难点。
  同时,在回答“小动物都是怎么帮助小猪变干净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幼儿会加入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例如有的幼儿会说用香皂给小猪洗澡等。可见,幼儿在理解故事时更容易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这提醒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加关注如何激发幼儿的原有经验,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教师在提问后如果发现幼儿迟疑或答案与故事内容不一致,总会急于抛出答案。另外,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经常会无意识地重复幼儿的答案。我们认为这样对幼儿没有帮助,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避免。
  3.第三次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角色游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社会性交往形成一定的认识。因为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次活动的效果较好,能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语言发展的空间。但教师无意识重复幼儿答案的情况仍然无法避免。我们想既然无法避免,就引导教师将无意识重复变为有意识重复,将简单重复变为促进幼儿学习的重复,让幼儿在被肯定的同时学习说完整句。
  随着研究的深入,活动越来越丰满,我们在如何合理预设问题及如何适当地对幼儿作出反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预设问题时要把握“一个不能丢”的原则,从幼儿原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生活。
  (2)多设开放性的问题,少提细节、具体的问题。
  (3)要结合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进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使其得到多方面发展。
  (4)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给幼儿预留充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空间、时间,尽可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四、让提问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
  
  在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了给幼儿和教师有更多自主的空间,我们将预设提问限定在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至两个重点提问。但事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不少青年教师在面对幼儿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要么没有跟进的问题,草草收场;要么不厌其烦地问一些细碎的问题,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是“是”与“不是”。研讨中,青年教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在问题提出后,我不知道孩子会怎样回答,也不知道接下来我该说什么,所以我跟进的问题就越来越没有逻辑性。”经过分析后,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教师只知道将问题抛出去,至于这个问题适合哪种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不很明确;其二是教师不能够接住幼儿的问题,并据此支持其深入思考和表述。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备课过程: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引导教师明确提问目的,而后由易到难地对教师提出要求,确保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例如,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的提问可比较简单、直接,以帮助幼儿建立表达的信心,例如“是什么”“怎么了”等;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提出需要他们结合原有经验进行思考、提炼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怎样才能……”等,使他们在原有较高发展水平上获得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充分预想幼儿对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并据此设计跟进的问题。我们力求问题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以支持幼儿逐步深入地思考。例如针对故事开始环节可提出“你们在这里都看到了什么”“从这里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等问题,而后可根据不同水平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使每个问题都成为系列问题,支持幼儿深入思考和表达。实践证明适宜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深层次理解作品,而且能有效支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经过多次研讨与实践,很多教师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在大家推广此经验时,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按照集体研讨时设计的问题进行教学,过于关注预设的提问。活动后有教师反思:幼儿的回答似乎都在我们的预想之内,但是这样的活动究竟能不能支持幼儿获得发展呢?面对这样的困惑,如何根据幼儿现有水平调整预设提问,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正在这时,区教研室的老师适时介入了我们的研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通过分析录像明确了教师在接住幼儿的问题后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给予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优美词语、合理句型等闪光点加以肯定;二是重复答案,教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重复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帮助幼儿提炼句型、扩充词汇等;三是帮助幼儿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五、让适度追问成为支持幼儿语言发展的桥梁
  
  在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通常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及时追问,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高语言交往能力。但在回放的教学录像中我们发现效果适得其反,本来语言发展很好的幼儿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变得连完整话都说不出来了。为此,我们开展了体验式教研活动,尝试不断追问教师“今天你下班后打算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怎么做?为什么……”在体验活动中,教师们亲历了被不停追问的感受——要么很反感,不愿接连不断地回答问题,要么被无休止的追问“逼”得不知该怎么回答,从而意识到了不断追问可能对幼儿造成心理压力。由此,我们改变了“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追问,调整为根据幼儿不同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追问。
  以上是我们开展故事教学研究的点滴经验,从中我们感悟到这样的教研形式已成为教师锻炼自己、获得专业成长的一个平台。

 

附件

  • 在一次对幼儿发展水平的测评中.docx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