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涂克星     提交时间:2016-01-11    浏览数:0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中较难的探究课题,探究往往流于形式,常用“验证”替代“探究”,缺少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将导致知识掌握缺失根基。学生不知道为何以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为分界点,为何把物距分成三段分析,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而不能应用动态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缺少过程的状态分析和识记是违背科学的。

基本想法: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有面的支撑才有点的突破。

初步探究:凸透镜能成像吗?屏上的像清晰吗?像与物相比:大小、正倒如何?你能改变成像情况吗?

深入探究:成像情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再探究:分析记录表,提出新想法(两个分界点),交流得规律。

凸透镜成像动画模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推进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找到两个分界点,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资源:发光物体(“L”型发光二极管组)、电池盒、凸透镜(两个)、光屏(带刻度线)、米尺、固定座(三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提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器材介绍:两个凸透镜,小的焦距4.5cm,大的焦距9.5cm;“L”型发光二极管组(带电池盒),其亮度高,大小固定,而且可以测量,实验方便;带刻度线的光屏,方便测量像的大小;三个固定座,用来固定物体、凸透镜和光屏。

出示幻灯片:

动手试试:

1.凸透镜能成像吗?2.屏上的像清晰吗?3.像比物大小如何?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4.你能改变成像情况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提醒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光屏接收不到像,但通过动手,学生能自己解决。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学生都能发现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但没有发现正立的像。引导学生寻找正立的像。当大范围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时,有学生发现屏幕上只有光斑,没有了像,像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很好奇。有一组同学发现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请这组同学介绍成功发现的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看像时,有点刺眼,提醒学生不要长时间看。

教师对实验初探进行归纳。表扬部分小组。

凸透镜成像是这样的丰富,那么,凸透镜成怎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进行猜想。

有学生提出猜想“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其他同学表示疑惑,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同学们都认同这一猜想,点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学生提出猜想“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同学主动动手把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排放置,或相互替代,认同猜想。

有学生提出猜想“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用控制变量法,固定物体、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像变模糊了,是像的距离变化了呢?还是其他位置根本就没有清晰的像呢?学生思考,得出:一旦物体和凸透镜位置确定,像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光屏的位置不能决定成像情况,教师点出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有学生提出猜想“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让学生试试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学生用纸或手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只发现像的亮度变暗了,其他不变。说明凸透镜成怎样的像与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无关。

接下来重点研究凸透镜焦距不变时,物距变化对成像的影响。(出示幻灯片,介绍物距、像距。把直尺发给学生。)

提醒学生注意:物距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物距确定后,调节光屏,使像清晰。把焦距、物距、像距、像的特点记录于表格中。(这次学生实验比较熟练了,相对“初步探究”只是增加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当像和物体大小接近时,不好比较大小了,这时,使用发光二极管和带刻度光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量,)

抽两小组同学的数据表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看数据表,竖着比较,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加。引导学生关注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作出猜想,通过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关注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作出猜想,通过实验验证。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把物距范围分成三段,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在这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有学生惊叹“太聪明了”,)

物距

像距

大小

倒正

虚实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f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数据采集及现象记录表:

透镜焦距f/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像放大或缩小

像正立或倒立

实像

或虚像

1

2

3

4

5

6

7

8

9

二、交流与小结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       (实/虚)像。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       (实/虚)像。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       (实/虚)像。

当物距            焦距时,不能成像。

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       (实/虚)像。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