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樊和平     提交时间:2016-01-18    浏览数:0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案例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大闹天宫》,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
(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
(略)
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听写词语:(略)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
(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小圣怎样的形象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验感悟
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
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
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
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
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
评析
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
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
                      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     
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
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问题是,如此做法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语文的目标是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目标不等于内容,这样把目标当作内容来实践正确吗?本案例中该教师把课前学生预习、自习课文称之为自主学习,安排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查阅资料就是探究学习,画画唱歌就是体验感悟,讲个故事、评点孙悟空就叫做说话训练,这种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的行为有没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本案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三个,即:
1)本文塑造了小圣的形象,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最后他们的答案是:(1)小圣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小圣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若他们的答案可以代表合作学习的成效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的;至于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怎么也不会探究出这样的结果来的,第一个答案简直荒唐,说美猴王的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难道石头里蹦出来的就是身世美行为美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呢,还是指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样动作的潇洒呢?语言美怎样理解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好美——好像是孔子的吧——可惜又给人以太要做大王的感觉了!至于第三个答案——“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只要是在教室里,只要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学究在做学问,都不可能合作”“探究出这样的答案。(许多老师在讲孙悟空形象的时候,也都猴性、神性、人性,其实,孙悟空形象所有的意义都在人性中,猴与神无非增添了小说的观赏性吧了)这样,自主也是假的了,说到底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可只要是常态下的学习,又有谁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一百遍也没用,关键是你给学生多少的人文空间与专业指引。二是我们语文的课标是能力、素养目标,能力、素养目标可以指引教学内容,但绝对不会是教学内容本身。比如,学生要具有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但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却是需要研制的,否则,你就是一味的叫他们倾听、再倾听,都是没用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无不这样,你叫学生要怎样怎样,这没有用,关键是要有达成这种能力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标里的词汇直接空降在课堂上,错把目标当内容。
二.现在我们来说说若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宏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光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明晰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面临的是文选型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老师自己创生的,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三.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的问题了。看某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要讨论出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的内容来与此比较。若以此方法,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面对《美猴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而所教的什么是要在课程论的视阈里面的,它不是老师的想当然。前面说过,由于教学内容是需要在课程论的观照下,由老师自己来创生的,所以,这种方法稍显复杂。第二种方法稍简单,我们看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可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看,在教了之后,学生的印象、理解是否加深了,有没有学到了某种技能。现在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成效。该教师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识字,这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阅读所必需。倒是该教师的自我评价——“该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分段,他们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该教师把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了),并清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该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课文虽是节选,但清洁清晰,内容完整。讨论分段分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本文而言,有必要抓住这一环节。我们奇怪的是,既然情节清晰,内容完整,那还有什么必要分段呢?分段无非是梳理课文内容啊?无问题的阅读,又如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假如的确讨论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可实际上,若按这样的分段,又有几个学生会分呢?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却非要把它弄出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以该教师(可能是参考书上的)的分法,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们要问的是,二、三两部分不是联系的挺紧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像这样非要把一个故事搞出个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是不是符合阅读的常态?!这样非常态的阅读行为说到底是该老师潜意识的知识在起作用,这个知识是,这是一篇小说,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而讲情节就要讲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总之,这个环节没有一点好处。该教师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讨论小圣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怎样理解这一形象。这个环节老师想教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可实际上教的是一堆教条与荒谬的东西!(上面已论及)与课文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就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心中想教的是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可实际上教了一些荒谬的东西。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追问到这些问题:(一)关于小说的旧知识要不要重新审视?(二)这样一篇节选的小文章当小说来教可以吗?《西游记》是经典小说?《小圣施威降大圣》是吗?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支配着教学行为,他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他的教学内容,尽管好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因此,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除旧与纳新。
我们再来看看该老师引申部分的教学内容——“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由于前面探究出的答案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和 人性、猴性、神性三合一!前者是不是特点的特点,后者又有些玄奥,学生看了之后能加深理解吗?另外,看《西游记》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想着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有没有背离了观赏的常态?既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该老师为什么非要用音像替换课文的文字呢?可能是多媒体情结在起作用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二)评议课外画好的图画。画画本身肯定不是语文科课程内容,可能该老师认为评议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若真的这样,那么,我们从事任何听说的活动岂非都在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了。语文科之所以能够从生活里朴素的语文活动中分离出来,那是因为课堂里的语文教育更为科学、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这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像该教师这样盲目的听说训练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活动。另外,这部分的教学与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难以理解该教师的真正动机,或者可能她本来就没有动机。
(三)讲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外,没有其它的作用,理由与上面同。
(四)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说孙悟空。如此性格特点,没有人会说。孙悟空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僵化,意义一再缩水。
(五)看flashu动画,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
(六)唱《猴哥》。
多媒体情节再次抬头,由于前面对孙悟空的认识是教条乃至错误的,这里的演说与歌唱就是言不由衷的。可怜的孙悟空此时成了教师道德说教的工具了。整堂课师生的言语在虚假与浅薄中滑行。学了《小圣施威降大圣》后,你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变得丰满了还是单薄了?
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上看看这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我们识别它们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若把前面的内容当作主体内容,后面的是延伸或拓展的内容,那我们看看通过后面部分的学习,有没有加深了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本案例中,教师的确也有这样的意图,比如叫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等,但由于前面结论的荒谬,加上背离了常态,这样,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说,尽管这部分老师归之为体验感悟,但这样的体验却与教师前面的教学内容无关!(二)若把后面部分当作独立的人文教育,即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抒发对猴王的喜爱之情,那么这里的好些行为是有效的,比如画画、唱歌、看多媒体等,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到底语文的东西有多少,即如此是否真的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音像、歌声引起的体验能不能替代文字想象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前面部分老师头脑中还有个小说三要素的话,那么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凡与文章稍有关联而又时髦的东西统统搬上,并且都冠以堂皇的理由。像体验感悟想象创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等。但诚如前面所分析的,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吃饭可以锻炼身体一样。
但遗憾的是,这种拿新课标来贴金近似作秀的课在目前还是很有市场的,我们在许多公开的场合都可以看到这种课,以及听到专家对它的溢美之词,许多老师也被这种课浮华的表象所迷惑;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可能是这堂课如何出彩,如何的与众不同。现实中也的确这样,同样一偏文章,十个教师,他们上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教师也往往拿语文是个性的、艺术的语文来为这种现象辩护,但我们至少可以想想,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没有一点共同的内容,那这个还叫语文啊?!就好像是面对同样的病,若每个医生开的药都是没有相同的内质的话,那他还具有专业水准吗?语文是课程的语文,而不是 个人的语文!我们的教师绝不能以课改创新等名义为所欲为!面对文本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树立起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应当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包括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所教内容相对集中这三点。这是我们许多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