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困生”,我们该怎么办?

发布者:彭强     所属单位:兴宁市华侨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18    浏览数:0

 

面对学困生,我们该怎么办?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要在履行职责、热爱学生、提高艺术上下工夫。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①终于职守、科学规范地教好学生,力求不误人子弟;②热爱教育工作,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关爱学生,想方设法教育好每个学生;③不断学习、探索研究,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艺术,尽快达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需要的教育境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

⑴教人怎样做人的人,自己首先必须知道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只有立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才可能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定位于国家教育事业上,甘于在平凡的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可能以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不断化解内心理与欲、公与私的矛盾;才可能在执著追求理想过程中,超越世俗的现实,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实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教师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关心自我价值,懂得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对自己负责、关心他人、善待别人、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以至普及到关心国家、世界、地球,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教育者先要受教育,因此要“行为世范”。“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偶像。教师首先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成为一名好公民,同时要有勤业爱生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师德可以讲很多内容,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勤业爱生。所谓勤业,就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谓爱生,就是要用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有的老师也爱学生,但只爱好学生,不爱学习差一点或者有些小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说真爱学生。他爱的所谓好学生,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学习成绩好一点、听话一点。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发展的潜能,问题在于我们教师能不能发现、启发和挖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但对爱还需正确理解。①溺爱也是爱,无节制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养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怪脾气,在家里是小皇帝、在外面是霸主,成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酷爱也是爱,动辄打骂,所谓“棒头底下出孝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家里表面上唯唯诺诺,但心里却充满着仇恨,往往会把脾气发到同学身上,在同学中施暴。这说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②在学校教育中有的不懂真正的爱,把过份要求强加给学生,如布置过多作业,罚重做重抄多少遍,“这是为你好”,也即是爱;有的放松要求,对学生的过错不处理批评,以为是爱学生。这都会造成不良后果,也不是真正的爱学生。

爱学生的基础是什么?是信任、理解。教育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每个孩子信任的基础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成才,于是我们才去教育他。就如开矿那样,我们探测到那里有矿石,于是我们去开采它,如果知道那里根本没有矿石,我们又何必费力气去开采。做教师的,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你信任了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教育就不是难事了;要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对老师、家长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很反感,他们已经懂得很多东西,与大人一样有许多需要和权利,如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自我支配时间和空间的需要、隐私的需要和权利等。我们应认识到,他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偶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法;有些也许是错误的,我们要去改变他,但首先要理解他,理解又是信任的基础,你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你就会信任他;他知道你理解他,他才会主动理解、信任你。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不是教师单方面施加的爱,而是师生相互的爱。建立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就真正做到了尊师爱生,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⑶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而教学过程又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传递知识与开启心智有机结合,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和有效的教学实践。这不但能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时代和课程的深刻变化,对学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青少年已不理会教师习惯的那一套说教,对“架空式”的教育更为反感。要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除了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学内容还应切合学生的实际,寻求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生活实际的正确方法,教师就应当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教育因素,通过隐性、显性、直输、渗透的方式,将这些因素贯穿到教育过程中。我们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勤劳朴素、艰苦奋斗,付出是一种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等思想,以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品质;还可有选择、有计划地将一些社会性问题带进学校,沟通学校、社会、家长之间的联系,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以典型的、富有人情味的正面事例,向学生宣传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淡泊名利的思想,从而唤起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⑷要更多关心“学困生”。有调查表明:①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学校对“学困生”的帮助不够。1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喜欢自己,1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已有办法让“学困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9.1%的教师不认为班里的学生喜欢自己,61.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60.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象不理解,28.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满意。

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师因素导致了部分“学困生”的产生。30.9%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学困生”态度不够热情,32.8%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帮助还不够,53.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对学困生”经常进行家访,50.5%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科目不感兴趣,29.6%的教师认为“学困生”不太招人喜欢,其中10.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过对“学困生”进行罚站的行为。调查还显示,18.8%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40.9%的“学困生”认为,当好、中、差学生都犯错误时,绝大多数老师会偏向好学生;78.2%的“学困生”认为,如果有同学犯了错误,老师会采用向家长告状、训斥和罚站等手段;考试成绩不好时,31.1%的“学困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6.7%的“学困生”认为班主任对此不关心。这说明,对“学困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教育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尤其独生子女学生很难教。因此,我们⑴要有感知新事物新变化的敏锐性。世界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新概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纳米技术、IT产业、恐怖袭击等让人眼花缭乱的事物,高考改革的深入、模式的变化、课改的启动、课程标准的实验等事实,作为一名“学高为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要扑下身子,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认真研究,至少要粗线条地把握;必要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入课堂,结合学生们的认识水平加以剖析、评判。没有这点敏锐性,钻在象牙塔内鼓捣那点干巴巴的学问,教育视野就会越来越狭窄,也就只有等待自己的学生“反哺”的份了。

⑵要有开拓新领域新边缘的主动性。创新关乎国家民族的兴亡,对于教育来说,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每年的高考在引导我们中学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改革步伐加快,高考命题取材更加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增加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加大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身应该在“一专多能”上下功夫,在挖深挖透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步骤地向与之关联的新领域新边缘的“渗透”,时时给课堂送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封闭的学习观念,强化学生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⑶教师要有与学生平起平坐民主交流的谦虚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多学生在获取新信息手段、接受新东西、感知新事物、运用新技能等方面可以大大优于教师。教师与其不知为知之因循守旧死要面子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不如与学生共“执干戚舞”上下求索结为“知交”,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教学相长的境界。

⑷教师要有挑战自我、实现价值的胆略性。教育是一项挑战性的事业,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于创新、创造,应当像有教师讲的那样追求“四不倒”:

①“问不倒”。一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尴尬的问题,教师也要用赞许的眼光鼓励之;二是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还要重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问、敢问、善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喜欢学习、有较强学习能力并且善于思考的教师。

②“难不倒”。教师对施教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当前,教师有来自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无意的“恶作剧”,使教师措手不及;二是工作中的困惑、难题、矛盾、冲突。比如“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搞好教学与自身“充电”的兼顾等;三是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为此,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坚韧、刚强,不向任何困难和挫折弯腰。

③“气不倒”。有时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些、批评严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在刁难他(她),心生怨恨;而家长又往往听信自己子女的一面之词,对教师的做法不理解。碰到蛮横的家长,还来学校辱骂甚至殴打教师。面对此情此境,教师应虚怀若谷,“气不倒”;应认真分析原因,改进工作方法,善于与其沟通、合作。

④“累不倒”。中小学教师工作很累很忙,但要撑得住、做得好。教师不应该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而应该是“长明灯”,照亮了别人,也就成就了自己;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学困生”,教师要:①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念。像洋思中学所做的那样:引导他们自查自纠,采取“日日清”、“周周清”等学习策略,千方百计地关心、教好每个学生。②换一种思维方式,成为学生强项的发现者。如果把学生不可忍受的缺点换一种角度去看,就会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品质,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多好的期望,而教师的期望是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在国外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他们有的学生是语言高手,有的是写作高手,有的是画画天才,也有的是运动健将等等。③为学生建立档案袋。虽然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档案,但传统的档案里面只有薄薄的几张纸,记录学生的成绩。但是在国外一些学校,档案袋里面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有学生的作品如写的作业、画的画、制作的小手工,还有得到的奖励等等。这些内容,详细地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轨迹,成为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的重要资料。档案袋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为教师创设不同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④多反思自己的问题。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曾对200名中小学教师做好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只有2.7%的教师认为是因为自己教得不好。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这表明,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并没有足够重视。而学生却认为,学生有学习困难,有35%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很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

面对学困生,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心理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自己提高。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爱,教师要以热烈的爱关心“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们,进而帮助后进生分析他们的心理品质,向他们说明差距主要不在智力、体力,关键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与对未来的希望,从而增强其信心。

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点。对“学困生”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给予积极期望和鼓励性评价等教育方式,如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注意对后进生诱导发现,或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使他们回答得流畅、准确,这就避免了后进生的冷场现象,对他们的正确回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在考试和练习中,多考查基础知识,设计难易比例适当且有一定梯度的试题,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及格率,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转变后进生的心理机制,从心理上撕去自己是“学困生”的标签。

③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转化“学困生”的着力点。对“学困生”的作业经常面批,帮助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要求他们每节课后做练习巩固、课前适当预习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帮他们补缺补漏,解决学习中的残留问题,使后进生由外压式的强迫学习,向掌握学习方法、内调式的自我教育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教研”转为“学研”,学校要构建开放的、学习化的、以教师自主探究为基础、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