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15年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第二期)
  1. 作业标题:作业一截止时间:2015-11-29
  2. 作业要求:

    作业:分别针对7年级和9年级,完成《背影》一文针对两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要求:字数300字左右,不得抄袭。

  3. 发布者:张敬东

作业一

提交者:陈远群     提交时间:2015-11-27    浏览数:0     

《背影》教学设计

七年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有很多场面,也有很多不同,有朋友之间的相送,也有夫妻之间的惜别。古人大都以华丽的词语或伤感的语气来叙述各种离别的场面,有的豪迈磅礴,有的却凄厉伤感。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朴实无华却蕴意很深的离别场景,让大家感受另一种离别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年仅50岁

三、介绍作品及写作背景

1、《背影》是记实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2、写作背景: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四、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理解以下生字词

交卸xiâ 奔bēn丧sāng 橘jú子 晶莹yíng 迂yú腐 琐suǒ屑xiâ栅zhà

栏 差chāi使 照看kān行李 簌簌sù 颓tuí唐 亏kuī空 勾gōu留 蹒pán跚shān 赋fù闲

五、朗读课文,听读思考

 

1、文章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哪几次?

(四次: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 好,那我们整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呢?

第一次是 背影,第二次是 背影,

第三次是 背影, 第四次是 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3、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给人以悬念。)

4、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让我们深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看一看课文围绕背影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亲送我上学在浦口依依惜别的事.)

三、拓展提升

1、在生活中,你和你的父母有没有过这种现象呢?谁能说一说?(学生说,感受父母之爱。)

2、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所说的,拿出你手中的笔,也以《背影》为题,写一段话,表达

一下你对父母的爱,好吗?

四、作业

1、继续完成作文《背影》

2、回到家中,主动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做一个孝顺的儿女。

五、板书

背影

1、 穿戴不同 3、 攀 缩 倾

2、 父——疼——子

4、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5、子——爱——父

6、父子情深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