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15年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第二期)
  1. 作业标题:怎样解释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截止时间:2015-11-29
  2. 作业要求:
    要求:1、数字300字以上;2、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3. 发布者:曾幸梅

怎样解释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

推荐!

提交者:钟育文     提交时间:2015-11-18    浏览数:0     

 

                         历史课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现实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学科。但反思目前的历史教育,尽管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我们的历史课堂总体仍脱离不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总体还是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更不喜欢历史考试。这中间虽然有诸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宏大叙事,缺乏血肉;学校的重理轻文;社会的急功近利而漠视历史教育的功能等等。但我认为历史课堂中,远离学生的个人生活,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本文就此问题,愿与同仁一起探讨“在历史课中,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密切关注现实。”

 首先,历史课堂要注意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物相结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假如我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并经常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饶有兴味地走进历史课。比如讲到现代史时,由于距今年代不远,曾经见证过历史的老人大有人在,就可以尽量多地让学生去调查真人实事。象上“文化大革命”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里了解有关文革的情况,搜集有关“文革”的图片、实物。课堂上则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文革”发生的原因;如何看待“红卫兵运动”;文化大革命能否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互相交换材料,谈看法,谈认识。当这些学生讲述着自己父母辈或者祖辈至亲至爱的人的那段往事时,他们真正地用心感受着历史,用情体味着那个狂热而扭曲了的年代。那些从实际生活中获来的历史信息就这样强烈地震撼感染着他们,而这种效果凭教师抽象空洞地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的。

 其次,要多利用学生能充分感受的乡土史料。杜甫诗曰:“月是故乡明。”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最美好的感情。而乡土历史从学生身边的事讲起,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引起学生注意,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在讲授我国古代史的不同时期,适当插入我县和我市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和他的《道德经》;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与曹操大战于官渡的军阀袁绍;清末的袁世凯等,并组织学生到袁寨和太昊陵参观访问,深刻感受当时的那段历史。

 再次,历史课堂要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因此融汇时事教授历史,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真正的活力。另外,从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上看,历史教学只有结合时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截取一部分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才能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效地解答现实问题。

观点新颖,有实际操作性。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