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在线答疑辑要

发布者:黄淑琴     发布时间:2015-11-14    浏览数:2525

第二次在线答疑辑要

黄淑琴编

第二次网上集中讨论的题目是:以李慧学员提交的《诗两首》导学案为例,

对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具体细致的研讨。要讨论的问题是: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你认为有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为什么?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怎么改?

此次在线研讨截至2015-11-14 19:35   浏览(3428) 回复(2116)

大家既肯定了李慧老师教学设计的优点,也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肯定了教学过程安排清晰有序,但课时安排不清。

2.肯定了教学能利用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诗歌情感意境,但朗读的重视还不够,朗读教学可以加强。

3.教学关注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但或许内容太多,可以从“一课一得”的思想出发,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

4.设计中链接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老师却又不够放手。

5. 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明确,但是杨泉良、黄淑琴老师提出质疑:三维目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宜截然分开设定。(杨泉良);三维目标应该统一,不宜分割开来。(黄淑琴)

此外,对于在研讨中有些老师提到课堂播放朗读录音、视频的建议,我们想提请老师注意:录音、视频永远不能替代师生的朗读。

下面我们辑录部分精华帖,供大家学习、参考:

【辅导老师】

这节课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课文分析深入,逻辑性强,结构设计合理。既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又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充分体现了学、思、练三位一体。个人认为如果能举出与之相关的古体诗、近体诗(比如李老师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能否举出实例来说明呢?)来谈,更能让学生领略古体诗、近体诗、新诗之间的差异。

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从字音、词到诗中的意象与所表达的感情,还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可以说,这是一节不错的教学设计。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诗句)方面还需加点功夫。

李慧老师的这节诗歌鉴赏课,重在鉴赏。教学设计的优点: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准确教授了意象分析法。需要改进的地方:朗读太少。诗歌就该读,多读,从音读——意读——情读——美读,通过朗读,一步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美。不读何以体现诗歌鉴赏课的诗意美。

能够给学生普及古诗和现代诗的基本常识很好,知识链接内容设计很有针对性,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帮助。自主学习环节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感知和梳理诗歌内容,条理清晰。不足之处是合作探究的第3题和巩固提升中的第1题有点重复。

  • 桑志军 回复 王丹2015-11-12 17:29很同意,知识链接部分,可以学生自学。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

课堂总是有缺憾的艺术,对李老师的课,我想提几点建议:一整堂课的反复诵读应该多些。教案中出现诵读的地方也就两处,诵读少了点。二应该突出新诗的自由体特点,以及这两首诗与古诗之间的相似性。不当之处,请李老师指正。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突出并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很注意咬文嚼字,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敏感性。

另外,还要注意重叠和反复手法,在《再别康桥》中的表现。虽然《雨巷》创作时间早于《再》,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是受到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影响的。像《再》的押韵、意象等方面,都是其受影响的体现。

的统一是诗歌最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因应试教育以实代虚而被扭曲,使诗歌教学中立人目标虚位,因此,在倡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诗教价值,就必须严格遵循诗歌特点和规律,将的目标与的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实现诗歌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价值。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课程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要真正通过教学发挥它的价值,必须首先把握它的特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和避免盲目性的根本。从本质上分析,诗歌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实与虚的统一,这一特点表现为对诗歌各种具体特点的高度概括。在对诗歌的认识和解读中,人们普遍将诗歌的特点概括为高度的凝炼性、丰富的情感性、突出的意向性和鲜明的节奏性。这些特点是与其他文学体裁作比较得出的,反映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但人们对这些概括出来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单薄的和单层面的,这无疑会对感受诗歌丰富性内涵产生误差。实际上,这些概括的内容是由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构成的,是具体与概括、单一与多样、真实与想象的有机组合,总体上显示为的统一。

杨泉良2015-11-09 14:28

诗歌教学应更强的朗读,在读中理解意象,在读中感悟情感。

杨泉良2015-11-09 14:24

三维目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宜截然分开设定。

黄淑琴:非常赞成杨老师的这一观念。三维目标应该统一,不宜分割开来。

 

【学员老师】

这堂课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每一步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诗歌意象是理解是重要媒介,这个导学案从意向入手,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其它的现代诗。

能抓住诗歌的意象来理解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反复诵读是阅读诗歌的关键,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这方面应加强。

诗歌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他们而言,能自主读懂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已是莫大的成功。李老师这份导学案,引导学生从音读到意读,而且引领学把握作品中具有个性特色的艺术手法。最后还有拓展延伸的练习。

  • 这个学案在备教材方面做得较到位,文学常识、词语积累、写作背景等内容详尽,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指导意义。另外学案当中把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清晰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对诗歌朗读的教学指导不够重视,

李老师这个教学设计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运用读——析的教学思路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抓住了意象,分析了艺术特色。但现代诗歌跟古典诗歌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很值得探讨。

李慧老师的导学案中没有明确是多少课时完成教学?至少要两个课时吧?设计中的【巩固提升】设计比较好,第一题让学生深入去体会文本,并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赏析能力。

一个课时完成很多教学目标,时间上是不是很仓促?而且是两首诗歌。再要考虑的是李慧老师设计的是什么课型。

李老师的《诗两首》导学案比较注重基础字词的落实和诗歌技法的教授,对课堂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也比较准确,这是优点;不足在于,教学目标设置过多,不易实现,同时还忽略对诗歌本身的学习和对其思想内容分析。

这两首诗歌在音乐美、形式美、画面美的知识点是交叉的,我建议不如相对较难理解的《再别康桥》由老师主导讲授相关知识,而相对简单的《雨巷》则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教师可提供思考角度。

李老师的导学案设计得很实用,学生真正能通过学案自己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但是个人认为这两首诗既然要体会音乐美,是否能把侧重点多放一点在朗读上呢?通过不同语调的朗读体会不同情感的表达,也许更能让学生体味诗歌情感。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学好像都把开声朗诵放到了比较次要的位置,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朗读课文。反而小学生喜欢读书,而且是声情并茂的读。

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只有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是诗歌魅力的主要来源。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李老师在备课时高度重视语言的鉴赏,例如《再别康桥》一案:语言上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丰富的画面,创设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相信经过一番鉴赏引导后,学生会领略到优秀诗歌的语言之美。

一堂优质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学生为本;不是为讲得精彩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倡导三维目标,但不要光用三维目标,变得为了实现目标课堂变得程序化;教学目标有层次性,有梯级,针对学情有所区分;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教学中的拓展探究要适度;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作为学习目标,这很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课堂内容丰富,环节设置层层推进。但将诗歌主旨的多样性解读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似为不妥,因为这样的现代朦胧诗本就是主旨多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其实意义不大。应将鉴赏意象、意境和情感作为重点,毕竟从应考的角度来看,无论旧体诗还是新诗,鉴赏的角度和思路都是一致的,提升把握意象、意境和技巧、情感的能力当为重点。 实际上,我们老师不仅研究语文应该怎么教,更多的是要琢磨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语文素养的提高无非就是读、写、说,多看书,看好书,多练笔、多交流,只要点燃孩子内心热爱学习的激情,孩子的语文素质自然就会提高。

  • 黄淑琴 回复 蔡昌秦2015-11-14 12:25“但将诗歌主旨的多样性解读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似为不妥,因为这样的现代朦胧诗本就是主旨多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其实意义不大。”——您的意见值得关注。

 

李老师的《<诗两首>导学案》,对诗歌相关知识的导入比较全面和恰当。如对古体诗、近体诗、新诗的区分,对重叠和反复、丁香意象的介绍,对新月派提出诗歌三美的创作主张(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强调。使学生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对诗歌也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理性认知。

揭示情感和体会情感不同。诗歌的学习重在感悟,除了朗读和听读,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只是语言上的概括,更应该是切身的感受,所谓是否能引起共鸣。如果在这个方面再做些工作,可能更好些。

优点: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感情,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交流讨论鉴赏好的句子。

唯一的不足:内容较多。

教学设计好的地方:以朗诵来引领理解诗歌,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教学容量大;有讲有练。 疑问:《雨巷》中,对于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意象?找出描述这些意象的词语,并分别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思考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这个问题,学生应该能找出相关意象,但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我觉得这个设计很规范,该讲的该考的都有了,一看内容很充实。但我不太喜欢,一大堆概念,太碎太烂,让我体会不到诗本身的美。我喜欢的是,反复听名家朗诵,自己反复朗诵,我心喜欢,能微笑了,就行了。请把诗还给学生吧。

我觉得李老师的教案是很常规的课,重点是理解诗歌,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详实的解读。但是是一节课讲完还两节课讲完,教案没有明显的说明;另外,我们都知道学生对诗歌阅读普遍感到吃力,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从学生在做诗歌欣赏题时可以明显体现出来。因此,对诗歌阅读的方法应当有所涉及才对,但李老师的教案是有所欠缺的。

音乐美:A、押韵.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萧、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 B 、音节和谐、优雅,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C、 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些方面还算是中规中矩,但是问题在于,这些知识是不是有效呢?能否推而广之呢?是否只是为了这一课才出现的呢?这都是教现代诗需要注意的。总之,教学内容比教学方式更重要!

  • 黄淑琴 回复 刘佳杰2015-11-14 11:53刘老师,能否具体谈谈:什么是这节课应该抓住的可以推而广之的内容?很期待!

这个课例教学思路非常明确,注重学生的赏析能力的培养,这一点非常好,不足的地方是面撒得太宽,如果可以落实好一课一得会更好。

现代诗歌的鉴赏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弄懂诗歌的修辞方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结构特点。李老师的教学体现了这些特点,把握了诗歌语句的简练与传神,但对修辞及抒情方式方面的指导有待于加强。

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感知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再从意境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中能形成诗歌里所描述的画面美,最后再把握诗歌的情感!

李慧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有如下优点:李老师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又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

建议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我觉得这份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抓住诗歌的意象来分析情感。李老师的课紧扣这一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感知意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只不过一节课的话,内容偏多了点。

李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意象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很不错。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听名家朗读,来感受诗歌的美。

                                            2015/11/14

 

李斌辉
到访时间:2015-11-21
龚云普
到访时间:2015-11-21
周朔
到访时间:2015-11-19
周会凌
到访时间:2015-11-16
陈建伟
到访时间:2015-11-15
吴子兴
到访时间:2015-11-17
许结玲
到访时间:2015-11-14
佛山市语文教务员
到访时间:2015-11-14
黄淑琴
到访时间:2015-11-16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