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灵魂工程师”何以丰润灵魂

项利 已在 2015-11-29 15:03 推荐!

发布者:项利     发布时间:2015-11-03    浏览数:1

推荐:“灵魂工程师”何以丰润灵魂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

“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当我们用心投注于自己的教学事业时,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看透教材,要了解学生,要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最适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去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建构最有利于学生,也最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在我们的内心最深、最柔的一处心怀教学时,我们自然成了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否则,面对教学的烦杂,更多的可能就变成了控制欲。记得一位师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教师在育人时,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所不变的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心。”

“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的——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让我们用最真的心,去引领孩子最初的成长路上那蹒跚却坚毅、充满智慧的步履!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在初为人师时,曾大量阅读名师的案例,在尝试执教对外的研讨课时,也曾尝试参考他们精到的做到,然而结果常常使我伤心,为什么他们能够达到的效果我达不到?甚至是相同的方法却是一败涂地?书中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我有我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的学生有他们鲜明特征,拿来的技巧只属于那位老师和那些学生。

“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教师本身的素质与特色是一个人鲜明的印记,只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持续,才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长久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自我的认同与自我完整是一笔稳定的财富,那自我的学习,著名教师学者的宝贵教学之于我们又是什么呢?“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我们不需要像专业主义文化鼓励我们去做的那样,用教学技巧来掩盖我们主观本来的面目。相反,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技巧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我们不断的学习、参考只是为了更加的完善自己不是很完美的教学专业技能与知识。首先,我们尊重自己的才情,热爱我们的教育,然后,我们才在生活、学习环境、外来知识、身边事件等等各类情形下,修正我们自己的知识与认知体系,最后,有勇气去主动建构与创新我们的做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

第二章 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常听一些老师在一起谈论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时真的没法比,以前学生淳朴、好管理,而现在的孩子很多成了小恶魔的化身,正如书中所讲的“有些教师坚持认为当今的学生远不如他们自己那一代的人”。要是真的这样的话,社会岂不是要停滞发展,甚至是进入倒发展的时代?事实上当时代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很多90后的孩子已站在了社会的风口浪尖,作出了让人惊讶的成就。像北京奥运的舞台上,开幕式时一曲《歌唱祖国》惊艳世界的林妙可,和姚明一起举旗出场的抗震小英雄林浩,一举成名的可爱奥运冠军龙清泉等等。各种事情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人正在书写“各领风骚几百年”的历史,也正在上演“青出于蓝”的光辉!

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不同,环境不同,我们的孩子的个性与愿有的知识基础也不同,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有自己的主见,当然,管理难度上也增加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对学生内部状态的诊断: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这样更有可能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只有当我们用与现状相契合的方法去走近我们的孩子时,他们才是可教育的。在面对现在日益复杂的班级管理情况时,如何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灵,构建起与他们良性交流的桥梁,才是本质解决各类问题的关键!

“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不可否认,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一批学习或思想上有偏差的孩子,可是这样的孩子也有他们的好胜心,也有他们想要的成就感,他们表现出来的沉默、忧郁,甚至是偏激的现象,可能只是一种逃避,可能只是一种宣泄!作为教育者,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有勇气用自己的努力与耐心去拨响孩子心中那一根悦耳的弦,从而让他们走出困境。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怎样备好一堂课是我们一线教师走入课堂前最重要的一项功课,认认真真也是一堂课,得过且过也是一堂课,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学生获得了什么?“在这个界限内,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但是他们的发言总是被老师以及相关的资料引向主题。那些资料必须是清晰的、激发兴趣的和有强烈吸引力的,以致于学生们很难游离开主题——即使这些资料使学生们感到混乱、恐惧以至于想逃避的时候也这样。”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只有在教师精心的策划下,才能够让行进的步骤在一定的范畴内进行,让学生跳动的思维火花绽放在知识的高峰。虽然学生灵动的思想会让课堂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就像书中所说“学习空间的开放提醒我们,将要到达的终点可能不是我们在行程之初计划要到达的终点。”这就是课堂的生成,但生成不是放任学生无组织的自由,只有在精心的预设下,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溅起几朵浪花才有可能是美丽的。

“如果一个空间要有利于学习,它必须鼓励学生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表达机会,无论他们表达意见的方式是否被别人认可。”课堂不是个别学生表现才能的地方,而是所有的学生都拥有的学习并表现自己思想的地方,只有拥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拥有成功的机会。这种表现的机会并不是交换正确的思想,而是表述一个人的观点,“教学空间应该不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它应该也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在学生跟学生,学生跟老师的思想交汇中,碰撞出的火花便是最美的收获!当然在这样的互动情况下,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像学生的另类思维,学生就某个问题不解的争执,甚至是有人不服气的抢嘴等等,但“当我们忍受不了通往更高境界的磨难时,我们就不能在最深的层次教导我们的学生。”所以,有勇气面对这样的磨难!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师道尊严,传道解惑,已成了传统教育模式下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站到讲台上,我们就抱着要把这样或是那样的知识教会学生为目的。“优质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成品。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在教室里,教师与学生是对话者,老师只是懂得比学生多了一点,但不代表权威与全部,在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也是对话者,在协作与互动中,可能生成他们分析事物、判断事理的能力。每一次走进课堂,我们只是与学生去交换思想,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答案,而不是去给予我们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当我们与学生共同处在一个课堂中时,“当我们已经认定一篇作品或一个人道德败坏时,就不可能与其建立起学习的关系了。当我们把伟大事物贬低到如此地步,将其打入不屑一顾的类别时,我们抢走了它们的自我意识而且剥夺了它们的发言权。”所以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时,我们没有任何知道的答案,没有任何的否定,也没有任何的肯定,我们只是抱着跟学生同样的新奇与猜测,抱着同样的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然后一起探求可能的真理。任何事物在没有证实之前,没有错的,没有之前就一票否决的,因为,我们要和孩子一起经历一次探究的美好历程,更让这次历程增加以后处事的能力和经验。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教学需要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全班朗读、小组合作等,我们也学着新课标里面提到的各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可是书中有一段话提醒了我,“让学生参与真正的讨论,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一个圈,然后一起讨论。不论是在大的还是小的班级,采用演讲、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服务、电子媒体等传统或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法,都可以产生联系感。正如教学本身那样,建造教育共同体一定不能简化为技巧。根据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可以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原来形式仅仅是媒介,比如小组合作,它并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同学与同学之间有这样的需求,交流可以让大家的智慧在小范围内得到分享或碰撞,仅把桌子围一围,一群人聚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也可能是个别同学在发挥他独占的风格。有时候也可能并不需要小组合作,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时,一个看到的情景,一句听到的话,可能就在潜意识中进行了合作。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在“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那一段提到的,“但是在那个课堂中并没有教他们该如何不断与时俱进,跟上与日俱增的知识发展的需要,因为现有的知识和几年后的知识必定全不同。” 除了前面提到的用不同的手段去真正得到想要的效果,我们教给学生的,也并不仅有现在的知识,处在信息时代,各种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那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他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社会生存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结合自己已有的知道笔碰到的新知识重新形成自己的能力才是关键!

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在教学中,公开课成了很多教师成长的舞台,但是,公开课三个字也很了很多老师惧怕的字眼,于是,“虽然都是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就像闭关自守,各个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教得好不好,教得对不对,自己不知道,学生也难以分辩。于是,教了十几年的老师,保留的还是十几年前的习惯,十几年前的风格,因为他不知道他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不知道他哪些地方是错的,哪些地方是出色的,因为也没有人有机会跟他提起。

“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把同事关在门外。离开以后,我们很少去谈论发生过什么或接着会发生什么事,这是由于我们并不习惯讨论共同的经验。还有,我们不仅不称其为孤立主义并努力克服之,反而美其名曰“学术自由”: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他封地的君王一概不受欢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多老师的经验只在自己手中,我们很多通过集体智慧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直遗留。现在教学提倡的就是“共事切磋”,把自己勇敢地展示给别人,于是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积极地跟同事交流、研讨,于是,我在零碎的言语中捡到了钻石。

打开教室的门,让你们看到我,移动自己的脚,走进别人的教室,去拾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于是,我有机会成长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作者以他的视角归纳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做出发自内心的决定,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为自己在制度之外寻找生活的中心。

第二阶段:这些个体开始彼此发现对方,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以提供相互的,支持和发展共享愿景的机会。

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开始走向公众,学会将他们的个人关注转化为公众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鼓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眼界,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我们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意无意地经历着这些阶段,或是其中的几个阶段,都源于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的投入。

最后,用书中的一小段话来与所有的老师共勉,“如果你与我们同在,忠诚于我们,你就带来了丰饶的祝福。这是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祝福,他们的生活已经被那些具有教学勇气的教师所改变——这种教学勇气是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勇气。”

虽然完整地读完了整本书,可是总觉得自己还是囫囵吞枣,很多更为深意的东西还没有读懂,还有待我慢慢去细读,去品尝,但是,我也收获了我的勇气,那就是学最优秀的老师,把自己的最真的心灵献给学生。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