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把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

项利 已在 2015-11-29 15:24 推荐!

发布者:项利     发布时间:2015-11-03    浏览数:1

推荐:把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

传统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理性过程即智力活动过程,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合理的教材教法被视为教师的基本功。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的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意识、注重学生情感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历史的学习注重对现实的服务,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历史人格、丰富的情感、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的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海纳百川的宽宏大量,都是现代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非理性素养。

课堂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是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应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而应该是一个运筹帷握的导演,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未必是好的课堂。只有在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时,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优质的历史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人格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操作的可能。因此,发挥学生历史的自主性与学生历史人格的培育有了必然的相关联系。

所谓历史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教育媒体、设施以及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和帮助来传递“历史意识和能力”。历史自主学习要求教学思路的多样化,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剔除千篇一律的模仿教学;改变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真正意义上健康的历史人格。

历史自主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呼吸的舒畅和思维的自由。历史的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在本质是在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等诸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这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

在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力求创造性地理解和构建历史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文本内容的简单呈现;力求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活得真正意义上的“意义生成”。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不满足现状;要具有勤于思考、敢于抒发个人见解的品格;要积极参与探索、批判、想象、求异等多样化的创造性活动;要学会研究、学会迁移、学会应用。

历史人格教育就是需要学生从历史教材文本的理论因素中汲取奉献精神的营养;需要从自己的发现学习和指导的发现学习中积极思考、自己体会;需要从自己自主探究中积极反思、力求创新;需要在自主与指导的结合下获得合作精神,争取充分地发展。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学科,人文教育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个缺少人文思想的学生会有高尚的历史人格。如果说,主体性是形成历史人格的形式。那么,人文性应是形成历史人格的灵魂。历史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动地参与历史文本的平等“对话”,学生只有用自己特殊的心理互动、独特的情感意志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共颤”。学生自主地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是自主生命意义的一种投身和昭示”。

历史教育渗透、埋藏着精神教育。历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人的气质秉赋、文化态度、精神品格、世界观点。弘扬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应是历史人格教育的主体。因为历史人格教育落脚点的根基在于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