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黄淑琴 已在 2015-11-05 08:57 推荐!

发布者:杨泉良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数:1

 

   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取得应有实效的基本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是有别于教育理论研究者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型的那种教育科研活动。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行动研究法的实施

    行动研究因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实施步骤亦不尽相同,难以规定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也没有必要强求统一。但这并不是说,行动研究无章可循,可以随意地做。那么,教师怎样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一般来说,其实施步骤作为一种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九项。

                    (一) 发现问题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推动研究,指导研究。

    我们怎样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

    首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教学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学习方面的表现以及身心发展方面的表现等)与实施某项行动后的状态变化。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一个研究者能不能敏锐地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但取决于他的态度,而且还取决于他的观念、知识及理论背景。对于同一种现象,具有不同观念和理论背景的人,认识可能完全不同。科学史上有关"日心说""地心说"的争论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同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同一种教育现象出现种种不同看法,也是常有的事情。如在数学运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计算题明明可以利用运算律简算,但大多数学生都按常规方法计算,方法麻烦。怎样看待这一数学运算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很多教师习以为常,不认为是一个"问题",或者只是把它看成纯粹是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因而没有引起注意。然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观察到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认识和分析这一现象,认为它反映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观念、知识和理论背景对一个人的观察来说,起着某种定向和筛选的作用。正如歌德所指出的:"一个人所看到的,只是他知道的。"因此,为了提高研究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次,还须对现象进行思考,作初步的分析,想一想,它是什么问题。如有一位小学自然老师讲了地球是圆的之后,问学生:"懂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懂了。"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地球,然后问学生:"你住在哪儿?画一画。"结果许多学生都把自己任的地方画在圆的上方,而不画在圆的中间。老师奇怪地问:"为什么这么画?"学生回答:"画别的地方人会掉下来的。"透过这个教学现象,老师认识到,讲过的知识,学生自认为懂了,其实没有真懂。没有经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过的知识,不能认为已经真懂。将这一思考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就有可能提出一个改进自然课教学,提高学生自然课学习质量的行动研究方案。

                    (二) 界定问题

     研究者要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待解决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采取适当的行动、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一般来说,行动研究主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应用性即研究主题对教育、教学改革有直接的应用价值,问题解决后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贡献。

    2.创造性即选题具有新颖性,是他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选题的创造性还表现为观念、观点上的创新以及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创新。

    3.科学性即选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界定,选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以保证研究最大可能地达到预期目的。

    4.可行性即选题必须适合研究者,必须与研究者的主观条件(完成某项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实践经验及精力等)和客观条件(完成某项研究所必需的时间、图书资料、经费、测量工具及有关方面的合作与支援等)相适应,以保证研究的完成。为此,选题不宜太大、太复杂,但也不能太小,太表面化。

    如果采取团体研究的方式,则问题的界定最好经集体讨论决定,以发挥集体智慧,取得共识,共同决定优先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探讨

    进行文献探讨,了解前人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是行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之后,应深入探讨有关文献,以便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启示,用来指导行动研究。

    教师怎样进行文献探讨?可以先确定需查阅的内容,列一个资料单。然后去图书资料室查阅有关报纸、期刊或图书,并做文摘或将资料复印备用。在此基础上再做分析研究:

     1.已有的研究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3.哪些问题尚未研究?

                    (四) 拟订计划

     拟订行动研究计划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克服行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凡事预则立,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证。

拟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任何行动必须是自己能够做到的。   

2.计划应与学校要求相协调。  

3.教学上的行动研究,应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活动。

4.所采取的研究,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能测量出结果。

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计划应包括下列各项内容:

       1.研究计划标题。   

2.绪言。包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问题,已有研究的陈述及有关文献的检索。  

 3.研究目的。  

 4.研究假设。 

 5.研究对象或范围。 

       6.研究方法及步骤。  

7.经费预算。  

8.课题组人员分工。

9.时间安排。 

10.其它事项。

                    (五)设立假说

     假说是对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定理或结论,是行动的根据。假说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能使课题更加明确,研究方法更加得当和资料收集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行动研究的盲目性。假说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建立和发展教育理论,正确认识教育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如北京某中学姜老师关于《改进数学作业》的实验研究,其行动研究假说是"对数学作业进行结构调整,即每次作业中模仿性练习题和创造性练习题的比例为7382,可以提高数学作业的练习效果"。首先,这一假说决定了研究者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索合理安排作业与提高练习效果的关系。第二,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做了预见性的规定,易于操作。第三,为收集事实,分析和解释材料提供了框架。该实验关注收集学生数学作业练习效果的有关材料。第四,假说对研究结果、效果进行了预测,这就是"可以提高数学作业的练习效果"

    研究实践说明,一个好的假说,是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理论的前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因此,对问题做了界定和分析,并且参考了有关文献之后,便应提出暂时合理的解释或结论,用以指导实验和验证。行动研究的假说应包含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行动结果的预测,且对于将要采取的行动加以详细、清楚地说明。

    提出假说时应注意以下三点要求:

   1.假说要简单明了。   

2.假说应可以验证。 

3.假说应具操作性。

                    (六)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说。研究者根据假说付诸行动,同时又须在行动过程中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以评估行动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和怎样改进。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因此,必须借用现有的各种科学的方法,如问卷法、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及实验法等。

    收集资料是教育科研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质量。缺乏可靠的原始资料,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不成其为研究。因此,作为主持行动研究的教师,首先要增强资料意识,与此同时,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收集资料,力求做到客观、完整、准确、有效。

                    (七)实施行动

     根据假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仍需不断地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执行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有效",并根据所获得的事实资料修正原计划的缺点或失误,不断改进计划。

                    (八)评价效果

    实施行动结束后,须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将实验数据转为有意义的统计量数,以供解释结果和预测之用。

    在分析资料时,应兼顾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实际意义,后者尤为重要。解释结果必须客观,要特别注意行动研究所得到的资料的特殊性,不要轻易地做出将某种成功的做法类化应用到其他情境的推论。

                    (九)撰写研究报告

    下面介绍一个行动研究的实例。

     情境:台湾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想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其实施步骤如下:

     1.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课成绩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2.界定问题:他一方面阅读有关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的文献资料,一方面请教同年级自然老师。经仔细观察,确定了"如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为最重要的问题。

    3.文献收集:确定研究主题后,便开始深入及广泛地收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

     4.拟订计划:根据文献及问题的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研究法对班上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研究。他想自编一套评价学生"自然科兴趣量表"

     5.收集资料:根据研究设计,王老师对其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将此资料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课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太少。

    6.设立假说:根据研究结果,王老师提出行动假设;即每周进行2节实验,l节讨论,每2周有1次户外活动,以增进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7.实施行动方案:根据假设,王老师开始进行新的自然课教学活动。

    8、评价实施结果: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施的效果。

     9.修正方案与再实施:如果评价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动研究法并不难。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问题,都可以自己着手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最适合于解决实际问题,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情形各异,很难举出一个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范例。本文所举各例仅作为老师们理解行动研究法的参考。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我们必须扬长补短,防弊兴利。

    行动研究法有以下三个主要优点:

    1.反应及时:从事行动研究的教育实际工作者,由于亲自参与研究过程,随时注视情况的变化,因而信息反馈及时,利于适时调整行动计划。

    2.快出成果:行动研究法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范围较小,周期短,容易收到实效,快出成果。

    3.易于应用:教师等实际工作者亲身参与研究,更能了解该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容易为参与研究的教师等实际工作者所接受,并直接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推动教育改革。

    行动研究法也有不足之处,存在问题是:

     1.因为是对特定对象(教师、学生等)的实地研究,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能否推广需慎重研究。又由于行动研究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其环境是开放的,动态的,实验中存在的许多无关变量(如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主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的无关变量等)较难控制,且资料处理方法比较简单,这些都会对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2.多数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尚未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缺乏科研意识。而且,教师教学负担重,难以挤出较多时间学习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科研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深感教育理论的不足。

     3.由于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而研究者又是实际工作者,所以较难客观地诊断问题。在评价结果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主观意见时常占有较重的份量,以致形成主观认定研究结果符合假说,而实际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怎样扬长补短,提高行动研究法的运用水平?

     1.要选好可研究的问题。行动研究法不回答普遍性的问题和一般的理论问题。它只研究学校中足以引起实际工作者困惑、影响教育教学某一方面工作的问题,只研究此时此地甲方案是否比乙方案效果更好。

     2.要将各种观念或名词解说清楚。比如要研究"初中物理课发现法教学法是否比讲解法教学法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就须先讲清什么是"发现法"什么是"讲解法",以及"更好的效果"的具体定义。

     3.要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此时此地的需要,拟订周密可行的计划。

     4.要系统地收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按行动计划做好经常性的预定资料的收集和记录保存,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保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随机信息。

     5.要详细而客观地分析及解释资料。在分析资料时,应兼顾其在统计上的意义及实际意义,而后者尤为重要。在解释结果时,必须客观且特别注意所得资料的特殊性,不可主观作出适用于其他情境的推论。

    行动研究法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弥补了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鸿沟,它是一种将教育改革引向科研之路的好的行动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行动研究法,希望老师们在研究方法上,多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开展合作研究,以提高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科学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行动研究法的运用水平。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