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拓展资源 > 正文

【默认类别】【中美写作教学对话】美国专家眼里的中国高考作文题

  发布者:黄淑琴    发布时间:2015-11-08    浏览数( -) 【举报】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美国专家眼里的中国高考作文题

2015-10-21 傅丹灵 曹勇军 语文学习

倒影回声里的中美高考作文题傅丹灵 曹勇军


曹:傅老师好! 一年一度的高考虽已结束但余热犹存,这一期我们谈谈中美高考作文题好不好?总觉得我们的对话像是水中的倒影,互相照一照,能看到别样的自己,又像是回声,激起彼此悠长的共鸣和思考。高考是项系统工程,欲谈高考作文,先谈高考生态。傅老师,大家都对美国的高考很感兴趣,您先介绍一下美国高考的情况吧。

傅:曹老师好!我说说我所了解的美国高考情况。在美国,有两家最大的社会化考试服务机构,都是私人公司,一个是SAT,一个是ACT,高考主要是他们两家组织的。两家公司组织专家命题,命题之后,请专家审题,组建了庞大的题库,考试时随机组成考试卷,供考生使用。题库永远在更新丰富,源源不断。美国的高考,不像国内集中在某一天、某一个地方考。美国高考每个月都可以去考,一年可以考12 次。每次考试都要交钱。学校也不统一组织学生参加高考,学生自己去考。我儿子7 年级时就考过一次,算是“试考”。考完会给出一个大致的成绩名次的预测。一般的学生,从10年级、11年级就开始考,不然到12年级就有些晚了。批改高考作文由考试机构雇人批改。一般是退休的教授,或者是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公开招募,自愿报名,考试机构负责审核其条件和资质,并加以培训。分数出来后,把成绩寄给学校,一份给学生,一份给学校——现在学生都在计算机上考,考完当场就知道成绩了。

曹:作文也在计算机上考吗?

傅:是的。进考场就是进计算机房,一人一台计算机,每个人的题目都不一样。

曹:学校模拟考试也是这样吗?

傅:学校不组织模拟考试,也没有高考复习。需要的话,可以参加考试机构的专门培训(类似国内的高考辅导班)。

曹:考试成绩出来后,学校会不会张榜发喜报?

傅:会的,高中还是蛮重视的。公布哪个考入哈佛,哪个考入哥大,或者斯坦福,不过,这种SAT或者ACT 成绩对学校影响不大,影响大的,是州里的统考,要登报公布平均成绩,把学校分成A 类学校、B 类学校。当然,美国高考、统考学生压力并不大,教师压力大。现在学校评价教师,州统考成绩占三分之一。

曹:高考结束后,报纸上会不会登优秀作文?

傅:从来没有!不允许!也没有像中国人那样热衷于评论作文题。过了就过了,静悄悄的,很安静。这就是美国高考的生态。

曹:今年高考结束后,我把大陆15 道高考作文题发给您了,请您站在美国写作专家的角度,谈谈感受。下面我们重点讨论全国卷、北京卷和上海卷。因为这三套试题影响比较大,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傅:好的。第一,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这道作文题,这个话题太不常见了,不是家庭生活的普遍情况。有多少大学生会将父亲交给警察?警察又会拿父亲怎样呢?这个题目是不是没有考虑到那些家里没有车的学生,或是那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对一些有切身感受的常见问题,比如社会问题,或者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讨论,而一定要用这种特例?为什么不能把几种不同的质疑观点胪列出来讨论,而一定要把观点“藏”在故事中?题中的女生像是一个被宠坏的不成熟的青少年,而不像一个大学生。

第二,全国新课标乙卷“谁最有风采”。问题出在“最”字上。为什么不能都有风采呢?没有必要“最”嘛!美国命题强调高中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学生真的对科学家、匠人和摄影师这三个职业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吗(尤其是工匠)?不了解勉强去写,就会想当然,就不扎实,缺少实感,不会有深度。我觉得题目引言,也许恰恰会误导学生写出空话来。

第三,北京卷大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题,引言中列出的英雄距离学生太过遥远,这样一来会限制学生对英雄的定义:学生认为的英雄仅限于历史人物,是外部标准的评价,而非自身的价值。日常生活中有英雄存在吗?他们必须是流芳百世的人物吗?我们能够成为自己崇拜的英雄吗?……题目限制性太强,学生自主的东西太少。

北京卷大作文(2)“深入灵魂的爱”一题:我不知道这个话题是否太过狭隘和幼稚?为什么不是爱人或者自然这种更为宽泛的话题?或者今后选择的职业?我觉得这道题会使得当今的青少年与整个世界脱轨,而变得专注于某件事物,不免有些自我。

最后说说上海卷作文题。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题目,只是引言书卷气比较重,有些抽象,不够生活化。为什么不简单直白地说:我们可以既坚硬又温柔,以造就和谐的自我呢?

与美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我觉得国内高考命题有三个倾向:一是过于哲学化、抽象化,远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思想和语言;二是观点比较单一,不够多元,有一种暗示、强迫甚至控制的意味;三是不少题目引言模糊,要求不够明确。

曹:傅老师,您的评价很有批判思维的味道,每个题目都发现值得质疑的地方,我们需要这种他者的眼光。您的评价与国内的评价差距相当大,原因何在?

傅:我是站在美国作文题审查的立场上来思考的。我参加SAT 审题委员会已经20 多年,每年审大量的高考作文题。美国高考作文题跟国内高考作文很不一样。我举一个SAT 的例子:

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深切关注孩子们在情感、智力以及身体健康方面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运用了各种方式保护孩子们,避免他们受到伤害。除了我们的保护之外,孩子们的健康还依赖于他们是否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在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要素,即给孩子们成长的自由以及保护他们不受伤害,是和谐共存的。然而,二者也有冲突的时候。比如,明知道有些许风险,我们该放手让小孩子独自去学校吗?又比如,我们知道孩子们与同龄人呆在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然而就能放任他们在无成人监管的状态下,在公园里,抑或家中后院里玩耍嬉戏吗?正因为我们极力想保证孩子们身心健康,审视“保护”与“自由”之间的界限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并仔细思考下面的观点。每一个观点就“保护”与“自由”二者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

观点一

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将孩子培养成人。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孩子们才能自信自强;若过多保护他们,孩子们则会变得胆小拘谨。

观点二

当自由与保护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以谨慎为原则考虑问题。在社会中,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孩子们,直到他们足够成熟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观点三

对于那些声称想要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人,我们始终应该保有质疑精神。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保护,不过是要夺取自由的借口。


此外,在美国,给学生的写作题前的引言,一般会考虑四个标准:(1)这个作文题目以及它所涉及的话题,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是否通晓?以他们目前的教育程度,能否展开分析?(2)这个作文题目是否要求考生具有超越普遍期待值的专业背景知识?(3)作文要求是否清晰,考生能否准确理解他们的写作任务?(4)作文题目中是否包含任何不必要或未解释清楚的俚语、口语词、口头禅或玩笑?这就是SAT 审题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曹:我们虽然没有共同认可的标准,但圈内也有评题的标准。多年前,我曾经听过一位高考命题专家的报告,他说高考题有九个字的评价标准:“不犯忌”“猜不到”“有话说”。所谓“不犯忌”就是不触碰社会政治的禁忌;“猜不到”,因为中国考试文化发达,猜题押题盛行,因此要反猜题,让你猜不到,保证公平;“有话说”,在题目面前,人人有话可说,人人平等。我发现,您这四个标准都是在讲怎么让学生“有话说”的,只是规定得更细致、更条理化。


傅:其实美国命题,也怕犯忌,比如同性恋问题,就不能出这样的题目,好多人不能认同。宗教人士就不同意。“猜不到”也是一样的,就是不让你猜,不让你有理解上的歧义……


曹:不!不!“猜不到”不是这个意思,是让你事先想不到。


傅:哦,是这样,怪不得你们作文题总是那么奇怪,原来有这么一层考虑在里面!美国正好相反,是“不怕猜”,学生做来做去,有时真能碰上,猜到也无所谓!


曹:你们那种题目想猜也猜不到,因为题目是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我们的题目,大多数都是一个命题化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热爱英雄等,而你们的作文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事物及其关系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这是完全不同的。


我发现,近几年我们命题中还加上了一句话,叫“有导向”。中国教育改革呼唤了这么多年,但成果不理想,现实的状况不令人满意,因此命题人常有一种冲动,想在一个题目里,给考生和教师一种导向、一种启示和教育。似乎做了这个题目以后,就可以明白作文和做人的道理,有时甚至不惜以学生的普遍失误为代价来反证题目导向的英明和必要,似乎从此以后,作文就可以写好了。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我不认可。其实作文题就是作文题,虽然很重要。但想通过作文题目来改变写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出题目就有禁忌,就有束缚,就会背离常规的作文命题规律,让作文题承担了太多作文以外的东西。据媒体介绍,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取材于真实事件,可为什么命题人会对“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感兴趣,并且出成作文题?原因就在于这种命题的导向意识。所以,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反复告诫学生要“理解命题意图”,就是出于这样的担心。


傅:这样就会超出学生的背景知识范围,有刁难之嫌!


曹: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我还要补充一条,就是“能区别”,能区分考生写作水平的高低。题目太难、太容易,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区分。这样,“不犯忌”“猜不到”“有话说”“能区别”,就是评价作文题优劣的标准。让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中美高考作文题差别很大,您觉得根本的差异是什么?


傅:是与生活的关系。美国高考作文题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实在,中国的高考题,给人一种哲学感、抽象感,有时看中国的高考作文,就像看国画一样,朦朦胧胧,缥缥缈缈,空白联想的东西特别多,而这背后的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仙人”,有一股“仙气”,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这反映了写作教学倾向于培养何种人:是抽象哲学的思考者抑或是当今社会的普通公民?有多少普通公民,在面对现实生活挑战时,能够运用到这种层面的思考?这样的写作似乎更多的是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而非为普通公民。


曹:讲得好! 不过,您的这种“朦胧”“不明白”的感受,是站在美国教师角度说的,在中国人的眼中,朦胧并非含糊,而是有意给你一个或明或暗的不确定的地带,让你有一种自由联想的空间,显出你对题意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这样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作文中的认识、思想、立意,就有了高下之别。这一点,可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的文章要求文采斐然,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美国作文,就是直截了当,表达要清楚,要符合逻辑。我们把文采当作第一位,而你们把逻辑理性当作第一位。说到底还是对写作才能的理解不同。我们这边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文采;文史知识渊博,这就是素养。而你们那边则是为了培养理性思考判断的公民。前者是前现代的古典通则,后者则是现代社会的实用标准。


傅:就是写作培养的目标不一样。


曹:当然,这也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关系。汉语比较感性、诗性,重形象思维,言约旨丰,喜欢在故事中说理,英语相对来说分析性更强,缜密细致,长于理性思辨。


傅:还有,中国的文章与口语差距大,喜用成语典故,英美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口语化的,有自己的voice。


曹:比较中美两国的高考作文题,我发现美国作文题是“定向”而又“不定向”。首先,它有几个明确的观点,这是定向的。可这几个观点中认同选择哪个观点,怎么认识其中的关系,又怎么和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却是不定向的,是完全自由的。落脚点和侧重点,在不定向上,要辨析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比如前面举的“保证孩子身心健康”那道作文题,题中列出了三个观点:第一,给孩子自由;第二,要保护孩子(不能无条件享受自由);第三,可说是前两个观点的折中,是站在“自由”立场上,认为保护不好,是第一个观点的延伸。在中国教师看来,这个题目审题几乎没有难度,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可以放在立场角度选择以及分析说理上。


我们的作文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要揣摩题目隐含的意思,找到命题的意图,自己去联想,很不确定。审题失误,则满盘皆输。我们的高考作文题从这点上看,是不定向的。可一旦获得观点后,可以按照社会上既定的认识,去说一番大道理。其实,在题目面前,没有什么可选择的,无非是把社会化的命题演绎一番。


比如江苏卷今年高考作文题“什么是智慧”,见仁见智,好像不确定,实际上能想到的不过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论或者常识,一个高中生,不可能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不过是人云亦云,不过是社会公理的个人表达而已,而不是面对复杂问题的个人选择和判断。这样,就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思维品质,甚至批判精神。又比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表面上看观点很多元,好像有不少角度,女儿做得对不对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父亲做得对不对也可以有不同理解,警察处罚合适不合适更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但放在中国现实生活伦理情境中看,能说的话是有限的,作文题有一种强大的单一性,往往是讲着讲着最后就回到一个问题上来,很难保持个人的看法。这是一种伪装的多元情境,是不定向却又不得不定向的无奈过程。根子还在文化传统。中国人强调大一统,独到的见解得不到尊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得不到珍视,批判性思维没有生长的文化土壤。我们往往是以地位的高低来认定手中的真理的多少,草根小民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思考权。


傅:有道理。同意。


曹:傅老师,我想提个有趣的设想:如果让美国学生写中国式的高考作文题,或者中国学生写美式高考作文题,结果会怎样呢?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这篇作文是今年江苏卷的满分作文,您站在美国教师立场上评一评。

维也纳的智慧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斯蒂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傅(沉吟):我觉得很难评。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不清楚作者的性格,他/她的voice,没有想对话的欲望,没有共鸣和冲动……不错,文章很有文采,语言漂亮,知识渊博,但我觉得他/她是在做广告,文章中没有自我,无法让人亲近,也无法打动人心。我想,让美国学生写这种中式高考作文,会很吃力,会很艰难,而中国学生写美式作文,是能写得出来的,可就像这篇文章一样,会比较“花”。你谈的是智慧,但你自己是怎么看智慧的呢?你自己的智慧呢?你的自我呢?文章反映出一种近乎炫耀的习气,让人觉得虚假。美国人写文章,重视自我。如果让美国教师来给这篇作文判分,他们会觉得作文有知识,有文采,但是没有意思,更没有意义,“呀!写得好美,但不像我的学生写的,我认不出他/她来”。他们会没有办法下手,不知该如何评分。我也给您看一篇ACT 的满分(6分)样卷,评评看。

作文题

一些教育者讨论打算把高中变成5 年制,因为雇主和大学对高中学生的要求在提高,要求在取得高分的同时还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一些教育者支持把高中变成5 年,因为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达到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另一些教育者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学生会对上学失去兴趣,在第五年的入学率会下降。根据你的观点,高中应该变成5年制吗?在你的作文中,请选取一种观点。你可以谈论正反两种观点的一种,也可以陈述你对此事不同的观点。用具体的理由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


高中之痒

我们都渴望挠无法治愈的擦伤。办法呢?唯有毕业。高中阶段随着我们智慧的增长和成熟,我们都渴望自由。然而我们渴望的并非是对我们最有益的。虽然一些人不想承认,把高中变成5 年制对我们将来的影响重要而且有利。现行的4年制高中,对于那些想要在上大学前完成他们各种目标的积极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单是被那些挑剔的学院或大学录取已要求学生提前做许多准备,而这些准备对忙于提高成绩和拓展课外活动的学生而言是无法做到的。


大学在考察申请者如何使用高中4 年的时间尤为仔细。那些顶尖学府对扮演过领导角色,对团队具有奉献精神、发展全面、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青睐有加。通常,学生渴望在各种课外组织活动中担任领导的角色,但又面临着他们不能同时担任几个组织的工作这样一个数量的规定。即便学校不限制学生参加活动,学生所做的事情已经达到24小时所能做的极限。很多时候因为时间不够,学生不能想参加就参加课外活动,也无法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果高中能增加一年,那些不止参加一个活动的人就能找到足够的时间为每个组织服务,在每个组织活动担任领导工作。大学看到的就是一个更长、更完整的个人简历,包含着个人兴趣发展的各个时间段。各种课外组织也能因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获益,学生实实在在的努力也能更好地得到认可。


因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争取领导的角色,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青睐的人,争取高中阶段不错的GPA 对很多学生来说就很艰难了。既积极投身课外兴趣活动又保持很高的分数是很困难的。然而,当大学在申请者中挑选高GPA 的学生录取时他们并不会考虑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人维持GPA 有多难。延长高中时间,可以让更多的想要兼顾分数和课外活动的学生,花更多时间发展两方面。与其被迫围绕“加权性”高的选修课程来提升GPA,不如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拓展到更难的课程,在每一学年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小的压力和更多的时间,可以让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取得更好的分数,提高学习的乐趣,让所学知识的记忆也能更持久。


除了教育,很多高中生认为4年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他们其他的目标。比如,一个学生除了上学也希望有一份工作,所赚的钱可以付一些大学学费。上大学前短暂的4年准备时间里,他们几乎不能准备好足够的钱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很多学生上大学前对社区服务很感兴趣,但是4年的高中阶段几乎腾不出时间去做。大学喜欢那些既有各种社区服务经历又在工作中体现出责任感的学生,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


高中奠定了我们以后生活的基础。正如在银行里面存钱,当我们尚年轻时多投入一年的时间,会对我们生活起重要作用。有了这一年,那些积极的学生就能更好参加学生活动,提高学习成绩,有时间工作和从事社区服务。因为大学青睐那些品质,为了高中生更好地被大学录取,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实现。高中生为了将来在认真努力,多一年的时间能让他们更接近成功。


曹:突出的感受是,内容很扎实,思路很清晰,说理具体实在,也很充分,段落语句的逻辑联系严密,面对复杂的生活问题思考合理,有高中生的思维和语言特点,很真实,是一篇相当不错的议论文。可是从中国教师的评卷习惯来说,似乎严谨有余,文采不足,理性有余,神采不够,总觉得语言比较平淡,手法也不够多样,很难让人拍案叫绝。依大陆的高考评分标准来看(我让同事也看了看,大家意见差不多),除开语言翻译的因素,文章也就是二类卷,再高也上不去了。


傅:我觉得,这篇作文的写作技巧让人印象深刻。作文立场清楚,观点鲜明(“把高中延长变成5年制对我们的将来重要而且有利”),辩证地讨论了问题(“我们所渴望的并非是对我们最有益的”)。讨论中还回答了相反立场,体现出对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即便学校不限制学生参加活动,学生所做的事情已经达到24 小时所能做的极限”)。论证充分具体,有逻辑性,很多观点探讨深入,指出其后果(“大学看到的就是一个更长、更完整的个人简历,包含着个人兴趣发展各个时间段。各种课外组织也能因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获益,学生实实在在的努力也能更好地得到认可”),紧扣作文题目中的具体问题。文章组织结构清楚,体现出思路的逻辑发展;文中有大量转折(虽然,即使,然而,与其),句子严谨,句式多样,措辞准确,显示出良好的语言能力。您说得对,你们把文采的才华当作第一位,而我们是把逻辑理性和公民素养当作第一位。

曹:中美高考作文题表面上看是题目的差异,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是培养目标的差异,乃至价值观的差异。高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考作文题只是这个复杂系统的冰山一角。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现实,有自己的文化,但只有通过与他者对话,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不足,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向别人学习进而作出调整的,什么是今天暂时做不到的,什么是明天我们应该逐步去实现的……与他者对话,其实就是照镜子,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看出自己的另一副面相。可让我感到焦虑的是,看出问题后怎么办?我想起一个希腊神话和一则中国寓言。美少年纳西索斯看见湖中倒影,自我陶醉,顾影自怜,最后死在自恋之中;而河伯来到浩瀚的东海,见到海神若,幡然悔悟,自责自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找到了新的自我……朋友,你说应该怎么办?

拓展资源

最新拓展资源

热评拓展资源

热门拓展资源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