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梁贤     提交时间:2015-11-04    浏览数:0     

如何把握新方向,巧妙应对新高考

摘要:高考改革,全国卷与广东卷之间存在较大的改变,原有的广东卷模式的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由原来的方法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发散式教学,如何由原理式考查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由物理思想走向数学思维,这一些问题的突破,就是我们顺利适应新高考的法宝。

关键词:分析、布局、能力、方法

在物理学上,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现实生活中,习惯了一种事物,时间越长,惰性越大,从教多年,老师、学生已适应了广东卷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学生层次低的学校,模式越僵硬,如何改变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可以说是比较迷茫,路在脚下,有问题,就要努力去探索,知己知彼才能成功,利用开学初的时间,从全国卷的做题开始,努力研究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区别,领悟教学思路的改变,寻找突破的方法。

一、题型分析,布局复习要点

(一)、对比分析,寻找不同

与广东卷对比,全国卷的考点分布规律不明显,考试题号与考点内容没有一一对应性,不同的年份,知识点分布不同。

(二)、关注重点的考点

物理的平衡、力与运动(图象考查比较多)、天体运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电磁场、电磁感应是出题的重点,牛顿第二定律是作为这些知点的结合桥梁,模块的结合性比较强。

(三)、由知识性走向能力性

题目的情境较强,配图较多,将物理与生活、科技、体育等多方面联系,要求学生能善于挖掘题目信息,提高加工能力,把握考点能力。在考点审查后,还要注重数理给合,学生的函数、三维坐标、极值问题,都在考试中得到应用,同时,强调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异象分析,实为我们欠缺

从近五年的全国卷分析,发现几个异象:

1、物理学史的考查,由原来的简单事件、科学家的考查转成对物理事件的回放,让学生置身当时的某一实验,体现他们的领悟能力。如:下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物体具有惯性

B. 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题目中,不再是简单的物理事件考查,而是让学生熟悉实验情境,置身实验的过程,体会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2、实验的考查,由理论及数据处理转向实验的设计及创新能力,考查学生操作的细节和应急处理能力。这些反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方向。3、计算题的考查,一方面:由广东卷的详细文字表述转向减少文字量和设问个数,问数越少,越容易忽略中间量的求解,从而让人看不到最终待求量的方向,文字越少,情境隐藏会越深,要求学生能结实际,深层次去挖掘考点。另一方面:几何作图不是轨迹的简单表现,要求精确作图,才能从中的几何关系突破解题的关键数字,同时,列方程的数目多,方程也复杂,要求学生能做到心思沉稳,计算能力强,才能保证有时间去完成。

(五)、选考内容,谁来定?  

15分的选考内容,分布在3-3、3-4、3-5,按以往的习惯,3-4已不学,那么,在3-3和3-5之间,我们是怎么选择,如何去布局这一板块的复习,相信好多老师都很疑惑,按考试的容易和得分率来说,3-4比较容易得分,但存在重新去开一门课程而花大量时间的问题,3-5中的原子核、动量守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相信会比较容易提升,而且得分点会多点,但是,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为了让学生有所选择,3-3的内容也要强化,相信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学得比较好的领域,用自己的长处去得分,这就是一种成功。

二、对症下药,方法为上

(一)、考点的颠覆,需要我们重新去研究,改变观念,在往年的教学经验中,在资料书的不足中,要我们去挖掘,去对比,去总结,这样才让上我们的复习工作真正有效。

(二)、注重情境分析,培养阅读题目的习惯

(1)读题,画关键词(2)将题目中的情境用图象来表达(3)在考答案之前,学会分析这一题目的考点。

(三)、能力培养,从课堂做起

1、建模能力

  学会依托题目的信息、图象来拆分模型,决定考点,但全国卷在这一方面隐藏比较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用时间去累积经验。其实,在做第一份高考题时,有很多细节你是没想到,这就是你了出错点,但在做第二份高考题时,你的脑海中会提醒你,要注意内在隐性分析,长时间的坚持,就是一严谨思考能力的提升。

2、数学能力

  以往的广东试题,运算量不大,但全国卷不同,运算要求高,特别是几何能力要求更高,如2013年的全国卷,24题: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 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分析:如果学生不能根据题意画出右测的示意图,对几何的相似三角形不熟悉,那么这一题目的得分几乎为零。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例题分析,习题评讲,不能像以前一样,联立方程得,计算过程不理,要花点时间指导学生在方程处理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作图方面,严格作图,强化几何的相似、全等、寻找圆心的知识,不然,在大题的开始一问,我们就无法突破了。

3、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简单的原理考查,学会知识、原理的背后,是要与实际结合,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启发、从教学方面入手(1)、知识点的考点联想,如:平均速度,当位移非常小的时候,平均速度接近瞬时速度,这些细节我们强度了吗?这个细节将在题目中如何表现,我们让学生体会了吗?如:2013全国卷22题: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 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 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 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 A和△t B,求出加速度a:

④ 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ā

⑤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µ

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和△t A和△t B表示为a=           。

(3)动摩擦因数µ可用M、m、ā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µ=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题目中体现四个考查方面:(1)光电门的要求(2)实验的创新意识培养(3)实验操作细节的考查(4)设计思想:规律公式、科学思想、创意三者结合。

(2)、仪表改装、实验设计、操作应急处理,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欠缺的,在实验的复习中,我们以原理为主线,以方法为研究方向,以数据处理为突破口,让学生觉得实验不是简单的原理,不是唯一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要学会应用我们曾经学过的知识来综合应用,设计方案,研究出代替常规实验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提高,同时,实验的操作,误差总是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仪器的不足,这些都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应急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设问、讨论、是他们能力提升最好的方法。( 如:有一次使用螺旋测微器的过程中,有位学生的仪器无法调零,我们是马上换新的给他,还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继续使用它,让他研究出读数的新的方法呢?)

变,是新事物,人总会有兴趣,在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去适应,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从严、从实做起,打实基础,注重解题能力、数学能力、创新的培养,相信我们的高考一定会取得成功!

附件

  • 如何把握新方向,巧妙应对新高考.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