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张静娴     提交时间:2015-11-25    浏览数:0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鉴赏课本、观察、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找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能够理解、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某种现实依据。

2、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难点

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1、导入信息:让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的作家、文学家的形象。

2、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并思考: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去?引导学生认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课件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   (学生“巴尔扎克” )

提问:没错,这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巴尔扎克》,那么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过程中的故事,有同学知道吗?请告诉给大家。(学生讲解)

讨论:

1、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去?

2、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还是让我们看看罗丹自己是怎么来解释的吧。

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的奋斗的结果,我的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课本34页) 

二、鉴赏体验、思考探究

第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1)、课件展示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米开朗基罗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九幅大型宗教故事画。教皇看后大表赞扬,但过后又让米开朗基罗对此画进行修改,他认为颜色要更蓝一些,衣服要有金边,没有金子看起来很穷。而在米开朗基罗画中的这些善男信女都是些穷人,挣扎在痛苦贫困中,因而米开朗基罗间接不修改。在他的这幅画中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通过对人的创造力的神化,来赞扬人的内体美和精神美。他是对人的赞美和人文精神的歌颂。

(2)、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35页上毕加索的这幅作品,它是什么?

(学生回答“牛头” )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牛头”是如何组合起来的?

(学生仔细看后回答“单车的车把和座椅!” )

分析:

这是毕加索用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组合而成的作品。毕加索用大家熟视无睹的部件,巧妙地加以组合,就成就了一件艺术品。

提问:大家也都见过、骑过单车,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创作出“牛头”来呢?艺术家为什么就能够创作出来呢?他们比我们普通人多的是什么呢?

其实,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不神秘,他们也是生产者,他们以视觉语言为手段,创作出艺术品为产品,他们比一般人有更敏感的视觉,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

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触动,使得艺术家有感而发,从而产生表达和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
②、针对艺术家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第二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其来源也必然有其影响因素。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有感而发的,先有所“感”而后才有发。

课件展示(讲解)

《生日》——夏加尔是想通过更全面地传达出“生日”时的喜悦和两个恋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画中的形象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被画家浪漫而富有想象地表现出来。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创作于看日战争时期1940年,以我国古代愚公移山的传说创作了这幅画,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的造型来表明他改造传统中国画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

1、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

(1)、现实方面

(2)、艺术方面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2、展示作品《最后的晚餐》与 《丛竹图》,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条件下,影响两作品作者创作意图的因素;然后提问小组代表。

《最后的晚餐》——达 •  芬奇,《最后的晚餐》是宗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达 •  芬奇把神进行了人性化,注重描绘的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其创作意图是对人文精神的歌颂,但其中包含了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描绘。

《丛竹图》——大家知道文人画主要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那么,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的条件下,还有什么因素会对创作意图产生影响呢?

3、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

(1)、社会环境

(2)、文化环境  (艺术家成长的环境)

课件展示(讲解,对上述因素加以强化)

《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
《离婚诉》 版画    古元
小结: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知道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所以,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

第三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略讲)

我们要从不同的类型的艺术形式来看艺术家创作意图的体现。

我们学过的艺术形式的类型有那些呢?

(具象、意象和抽象)

那我们就分类来看看,

1、具象作品(内容、形式)

展示《开国大典》

2、意象作品(整体氛围的渲染)

展示《卢昂大教堂》系列,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本作品的“天时”与“地利”(提问)。

展示《荆轲刺秦王》

3、抽象作品 (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

展示《第三国际》

4、艺术发展的趋势——综合、模糊、交叉

展示《  L.H.O.O.Q》

三、课堂总结:本课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四、课后拓展

1、以《开国大典》为例,说说应怎样从作品的形象、形式分析以及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去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2、从课本中任选一件作品,试着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