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陈翠兰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说课稿

陈翠兰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级中学的陈翠兰,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的教前设计,具体的设计是这样的,我下面的说课将围绕这几点展开。

一、教材分析

1、从地位上看:本节课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力与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力与运动的一座桥梁,是本册书的重点。

2、从课标上看: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所以本节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研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及物体的质量m之间的定量关系。

3、从教材前后联系上看:本节是前一节的延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本节实验方案和实验器材与上一节有所不同,但方法和思路是一致的。所以前一节的定性研究,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定量探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一节是是采用更精准的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所以本节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涉及控制变量法,图像法,这些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必须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以及图像处理数据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知道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性研究实验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在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上能力有限,在具体细节的操作上、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实验误差的分析等方面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若老师作一些适当的指引,还是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与物体受到合外力、物体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了解气垫导轨减少摩擦的原理。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1)知道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物理问题

(2)能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分析加速度与合外力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经历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图像的过程,了解从图像发现物理规律的方法。

4)知道由am图像向a1/m 图像转化的化曲为直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3)体会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依据: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但还基本停留在对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上,高中阶段我们应该突出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实质。所以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方案设计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要。)

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

依据:本实验是高一学生第一个进行的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在在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图处理数据的能力均有限。

教法、学法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具体做法上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实验小组,采用小组讨论法,在实验中设计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下面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预设的几个问题: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哪个物理量的改变?

2、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

4、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我们可不可以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吗?有什么定性的关系?有会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通过回答复习已学的知识,自然引出探究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们愿意相信自然规律是简单而完美的,根据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定性关系,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会顺利地做出如下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它受到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你将通过什么方式去检验你的猜想呢?”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提出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初中探究过电流与电阻、电压三者关系采用的方法,确定本实验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先控制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在保存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接着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一匀加速直线运动,并根据设计思考几个问题:1、在你设计的运动中研究对象是那个物体? 2、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哪个力或哪几个的合力,如何使物体受到的合力测量最简单。3、如何测该物体的加速度、合力和质量?在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先组织小组讨论,再让学生代表汇报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引发小组间的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讨论,寻找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及改进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激发思维的火花,集集体思维的精华,制定最优化的实验方案。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

第四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在这个环节教师的巡查,对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作解答以及在学生一些具体的操作上作指导,同时注意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第五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尝试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提出除了分析数据得到实验结论,是否有更简单直观的数据方法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猜想正确,即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成简单的正、反比的话,是否可以用图像处理数据,画出的图像形状是怎样的?

第六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将有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及图像进行投影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第七个环节是评估交流

结合教学前设计好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最后谈下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对课本所给的实验器材做了一些改动,引进了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使加速度和力的测量更快捷直观,从而弱化了复杂数据计算,突出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本身,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提高了实验的精准度,减少实验误差。

二是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设计的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问题,能循近渐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很好的让学生借鉴他人的智慧从优选择实验方案。

三是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体,提供平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能在探究的海洋中,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存在不足之处有:

大半授课,学生人数多,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请多多指导!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