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谭娟子     提交时间:2015-11-26    浏览数:0     

关注细节,落实阅读

——新课标下高一语文课外阅读落实方法初探

 

内容提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大语文观”,注重学生的独立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而这与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联系。课外阅读已日益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论及新课标下的课外阅读的落实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新课  课外阅读  落实方法

 

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拓宽人生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中学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中学语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显而易见的是,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本,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但是,长期以来,为了高考,我们的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转,都说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而且,语文没有理科那种即时的成功体验,前期收效较慢,很多学生是宁愿选择做理科题,也不愿坐下来静静地看书的。怎么办呢?我认为,应该把课外阅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常规工作中,通过关注细节来落实。

下面谈一谈在探索语文课外阅读如何落实的过程中得出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以读促读:提供阅读时间,引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要义在于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助力。而我们都知道,最好的阅读应该从阅读经典名著开始。但是,由于文化消费的快餐化、文化取向的多元化和学生存在的一些逆反心理,静下心读名著的人少了,而且越是倡导学生读名著,有些学生对名著越是敬而远之。所以,在这种严峻的现实下,只要能让学生读起来,就是一种成功。因此,可以这样做:

1)           善调阅读兴趣,每周一节随意阅读课;

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在《论创造个性》中指出:一个人为了发展创造力所必需的先决条件是克服自身的困难和拘束心里。鉴于此,可采用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特别推荐的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法。“随意自愿阅读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作品,学生才有自觉投入的动力。

其实,每读一本,学生都能切切实实感到一本的积累,也就有了再读的动力;同学间有了量的比较,相互间就有挤时间读多一点的压力。然后配套一点活动,学生就会走进名著了。所以,我们开设阅读课,大可不必一开始就规定非名著不能读,列书目时应兼顾名著经典和热销书,长篇和中短篇小说(见附1)。这样,阅读一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瘾了肯定就离不开阅读了,自然就愿意花时间了。那么,课堂阅读也就实现了其促进课外阅读的任务。

1:阅读书目

必读: (第一学期)《家》、《边城》、《简·爱》、《名人三传》、《文化苦旅》、《老人与海》、《三国演义》;

(第二学期)《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史记》(部分篇目)、《巴黎圣母院》、《红楼梦》;

选读: (老师推荐)(第一学期)《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鲁迅杂文》、《飘》、《复活》、《水浒传》、《西游记》;

(第二学期)《易中天品三国》、《名家正解红楼梦》、《漂亮朋友》、《茶花女》、《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

(学生推荐)(第一学期)《狼图腾》、《人生若如初相见》、《追风筝的人》等;

(第二学期)《川端家康》、《明朝那些事》、《源氏物语》等

 

2)善用阅读的功利性,每周一次美文午读课

读书是需要动力的。为应试而读书,其实也是一种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想要的。但是,在如今万物浮躁的年代,要想一个孩子能够静下心来,不为考试而读,只为自己的心灵而读书,这难度较高。想想古人留下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颜如玉不是古代人读书的动力吗?不是他们的功利性的体现吗?

因此,我们不妨利用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关注多一个文化名人,就能多写好一篇高考作文。于是我们每周都会辟出一次午读让学生朗读关注文化名人写出来的高考优秀文章或当代散文,并附上简评。如在高一学了《离骚》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屈原”外,还美读了以“屈原”为创作灵感的高考满分作文《你好傻啊,屈原》(话题“忘记与铭记”)、《一腔爱国情,两行心酸泪》(话题“位置与价值”)等;学了律诗《登高》,我会引导学生全面背诵已学的作品,并美读以“杜甫”为创作灵感的《品一杯传递民族灵魂的苦茶》(话题“传递”)、《草堂·情思》等;看了《三国演义》,我就会让学生美读《赤兔之死》、《入不出兮我心伤--诸葛亮的自白》等。这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对文化名人的了解,既可以诗意、雅化作文的语言,也可以厚实作文的文化底蕴,提高作文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多了解一个名人,就多增加一点作文拿高分的几率。那么,学生也就更有阅读动力,甚至会化被动为主动,自己主动找些感兴趣的人或书读(此时,老师的适时推介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说促读:提供交流平台,展示个性感悟。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的性格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成为大人物的向往。特别是到了一个新集体时,学生是很想尽快取得同龄人的认可,并在新集体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的。在这时候,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走进名著”,为学生提供在公众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的平台,刺激课后自觉阅读。对此学生是相当珍惜的。为了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在同学面前,为了把最有感受的一点与同学分享,学生在演讲前会花较多精力去查阅资料、准备文稿。在准备演讲的写作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对自我个体、伟大人物、艺术世界的许多见解,无疑也会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在安排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巧用从众攀比心理,塑好演讲“领头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个好头,对班级风气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他行、我也行”的攀比心理,开始时指定10个学生(前两周)当“领头羊”先发言,然后再按学号轮着讲。

“领头羊”的选择也有讲究。那些口才好、积累很丰富的“特长生”,只挑一男一女让其他学生有个较高的超越目标足已,应多选些中上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辅导后可成为其余学生的较近的目标对象:有点难度但认真就可以超越。这样,后面的学生就更富有“斗志”,也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对演讲的要求也有更明确清楚的认识。第一次讲好了,在同学面前“露脸”了,获得成功感和荣誉感了,学生就更期待、更有自信和动力去准备下次演讲,也能引领更多的学生投入阅读的大课堂。同时,同学精彩的演讲也是对名著的最好推荐与宣传。

2)以真情激励评价促读;

喜欢听激励、表扬的话是人之常情。于学生而言,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性语言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教师简单的一句话或许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其中,课堂评价又是师生交流沟通的非常良好的时机,是联系师生间情感的非常坚韧的纽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评价应当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教师要用心去聆听,去欣赏、发现、点拨……”

关于演讲的点评,我们先由老师作一段时间示范,然后是小组商讨点评,老师补充,最后是小组单独点评。点评时把演讲分数评价表(见附2)投影出来,围绕要点点评,结果由专门的记录员记录并公示,每个月会再给优秀学生予以奖励。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演讲,都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所以,给学生下的评语,除了对学生的演讲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之外,也要肯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付出,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亮点”,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然后再恳切地提出不足,语言尽量委婉,这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演讲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特别注意的是作小结时,教师要用充满热情与期待,要用饱含真情与鼓励的语言去架设师生间的心桥,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

3)定交稿促准备增强信心,写反思作交流深化思考;

以前常听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但更应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成功的体验越多,成功的信心与能力就越强,学生就越有兴趣与自信学好。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自信的人做事成功的几率要高过一个不够自信的人30%。所以,应重视学生的每一次表现机会。为促使学生对演讲做充分准备,可规定演讲同学提前一周写出稿件并上交给负责的“培训”过的“领头羊”审查,并让其从主题、从内容充实等作简单指导;规定演讲要脱稿,要有情感,能感染同学,要善于运用设问等语言技巧激发兴趣;规定讲后要写演讲反思;规定听的同学做好速记,课后整理,并附上听后感受或感悟。

附2:学生演讲稿

她是一株野百合,注定生活在荒郊野外。她没有温室里花朵的娇艳欲滴,面对的也许只是温室百合们鄙夷的目光。她无法赢得人们的赞叹与掌声,但她并不因此自卑消沉。她知道她们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一样有绽放的权利,有争取尊严与荣誉的权利,有爱与被爱的自由。

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她有的是比别人不幸的生活经历。她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从此便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些常人无法承受的折磨,简·爱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沉沦,而是以一种高贵的姿态,以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以无限的信心忍受着,与上帝搏击着。她……

——林霖《一株在风雨中飘摇的野百合》

学生的演讲反思

这次的演讲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同学和老师都觉得我演讲从容,语言流畅,用词优美,让听者如沐春风。忧的是,同学和老师反映由于演讲的对象是关于诗歌,内容过于深奥,难以理解。这的确是我在演讲前没有考虑到的。演讲的内容最基本的就是要令听众听明白,这样才能让听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体会。再读一遍演讲稿,我也发觉演讲的内容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例如,没有具体说到“读”到了纪伯伦怎样的思想,他为什么让我“敬重”、让我产生“深深的共鸣”等。但是,我很高兴,通过这次演讲,我明白阅读应关注思考的角度,明白了自己写作上的不足。在下次的演讲,我会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使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在令听众理解我演讲的内容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江少芬《我最喜欢的一本诗集〈沙与沫〉》的演讲反思

 

三、以写促读:写出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热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摄取间接的写作素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检测,可以使思想得以沉淀。阅读或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游子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事、景、物等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人投入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产生欣赏与创作的欲望。这时,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一周摘抄与欣赏形式,一周练笔形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

1) 摘抄与欣赏好句妙语促阅读;

2)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促阅读;

读书心得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辅以各种文学创作形式的展示,练笔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有评论形式的,如《乱世英雄关云长》、《浮光掠影下的遗梦——读〈源氏物语〉有感》;与书中人物直接对话的,如《写给觉新的一封信》、《月夜——读〈李白诗集〉有感》、《诸葛亮,我想对你说》等;有对书中人物想像刻画的,如刻画曹操的《三国·赤壁·焚》,化身小乔的《爱恨交加三国时》等;有书外对比阅读的,如《还历史一个真实的周瑜》,有书内对比的,如《红颜泪——读〈家〉有感》等。

附3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获得那重生的一日,去指引你人生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学会发现爱,体会爱,然后奉献爱,给予爱。在接受与给予爱的同时,世界就会盖以幸福的绿叶。用爱去挖掘生活的土壤,你会发现,幸福正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上。

——《挖掘幸福——读〈一日重生〉有感》

是睡在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我好奇地推开门,却见一個别致的小园:一人、一桌、一杯酒。杯中清酒倒映着的却是一個寂寞的表情,那是盛唐一颗大大的眼泪。

是你,是你说要“举杯望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读得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豪放不羁,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有什么会让你眉头紧锁?他们不知道你心中的热情——入仕,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达则兼济天下。可你还来不及庆幸如愿以偿,一颗热忱的心就开始冷冻,他们不需要你的治国贤才,他们只不过打着惜才的幌子,要你在后宫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歌。

——杨颖欣《月夜——读〈李白诗集〉有感》

3)“走近名人”素材积累,四步走锤炼思维;

    心理学上的目标斜率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离他的目标越近,心情越激动,内在冲动越强,工作速度越快。因此,我们在告诉学生“走近名人”素材积累是为写好高考议论文作准备这个大目标的同时,结合作文进度,按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级建立了四个小目标:

(1)积累一个素材,附上一段100字感悟;

    (2)积累一个素材,附上一段100字感悟,归纳2个观点;

    (3)积累一个素材,归纳2个观点,附上一段标准的议论文主体段;

    (4)积累一个素材,归纳2个观点,附上一段标准的议论文主体段,并附上延伸与拓展相关名言或事例。

    这样,目标分解明确、具体,容易掌握,学生时时感到胜利在望,必然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产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将带动课外的阅读。

附4:素材积累终极版例子

1)材料: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2多角度提炼观点(两条以上):

①在人生的拼搏路上,切断退路往往会让你更容易获得成功。
②人决不能向困难低头。

3)议论常规主体段——观点1分析:

(观点句)切掉退路来逼迫自己努力,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阐述句)切断退路,实质上就是负重前行,自我加压,表现的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叙例句)巨鹿之战时,项羽看见秦军人马众多,士气正旺。为了打败强大的敌人,引兵渡河后,他命令士兵们把渡船统统凿穿,沉入水底,又把行军煮饭的锅也都打得粉碎,每人只能带三天的干粮。(例后分析句)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路没有了,粮食也不多了,不战胜敌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楚军的将士们激昂振奋,互相勉励,人人都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其他事例)……(结论句)由此可见,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要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斩断退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4)延伸拓展

同类事例延伸(1个以上):

①     西汉,韩信攻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极狭的山口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堵井陉口,切断粮草)的建议,仗兵力优势,坚持要正面作战。韩信知后很高兴。他令部队穿出井陉安营,到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并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天明,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韩信故意在河边列阵,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士兵们越战越勇,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大破赵军。庆祝时,将领们问韩信这是一种什么策略。韩信笑说,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有退路,士兵都逃散了,怎能让他们拼命呢!

名言拓展(两条以上):

①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②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

4)展示习作作鼓励、促阅读。

大量研究证明,兴趣与成果有密切的联系,人对已获得成果的愉悦会直接变成继续获得成果的兴趣和动力。为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非常重要。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相信自己能行,证明自己真行,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他们也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阅读中。

因此,可在每层的中厅设一展览板,题为“我思故我在——高一※—※班优秀读书笔记展”。每月让负责的学生把优秀习作打出或复印贴出,并标上“*月隆重推介”、“*月最美的文字”、“*月见解最深刻的文章”、“*月最特别的文章”,还可以在旁边附上“上榜排行榜”。这样,把班级竞争机制、学习小组竞争机制同时引入,吸引更多同学驻足关注、阅读。在让作者、小组、班级获得荣誉感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触动。 

小结

在调查、探讨、实践过程中,深知要扭转“近半国民不读书”大气候下课外阅读不尽人意的现状非易事。但在艰辛的过程中,我们却可由自身做起,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常规工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如适度地放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可利用阅读的功利性;推荐阅读亦应与时俱进;让学生的多元阅读结论在课堂中、在考试中有存活空间等,让课外阅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更适合的土壤。当然,以上仅是个人关于高中新课标下的对学生课外阅读如何落实的一些初步探索,还很不成熟,以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月版)

2、《教学心理实践》、《素质训练方案》(李创新主编,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行动与创新》(黄宪 谭健文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