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槐花几时开》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1、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对本框的要求阐述为“本篇以花为立足点,让学生借此了解东西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2、本框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
《槐花几时开 》是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民歌篇》的第一首民歌。
本框题是教材《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民歌篇的第一首歌,可以说是对本节的一个引领和概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民歌我们要欣赏,学唱它就必须抓住四川民歌的特点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通过聆听、教师示范演唱以及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
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最终喜爱自己的家乡音乐文化,像潮剧、粤剧等。能用潮汕话或者是客家话、白话来演绎歌曲,让这部分优秀的音乐文化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赏析、学唱分析《槐花几时开》,使学生初步了解山歌这种民歌体裁的特点,知道山歌体裁的主要亮点及其分布的地区;
2.能力目标:能用具有四川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能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山歌《槐花几时开》;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喜爱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它传承它。最终来传承潮汕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能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能准 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可能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分析,能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探究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山歌特点。
2、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在学生形成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突破重难点。
3、情感陶冶法:通过欣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了解山歌的风格最终达到喜欢各地民歌的不同风格。
(四)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指导
1、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5-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高中生的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很少。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学习方法指导:课前预习法、列举法、课堂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工具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课件
(六)教学构思
课前:请学生自主上网查资料阅读资料,了解本节大体内容,找出自己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搜集生活中相关的典型材料,初步感受各地民歌的魅力。
课上:按照“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提升,最后达到情感的陶冶升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由阿宝演唱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思考:①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
②这首歌曲是来自哪个地方?
③该歌曲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请同学分别回答,然后教师总结这是一首陕北民歌,具有高亢嘹亮的风格特征.那么民歌有哪些类型和风格特征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民歌的殿堂,欣赏民歌---引出新课民歌篇(我们重点是学习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二、新授:
1、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
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
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
础和源泉。
2、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3、对本节特点进行概述: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为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节课正是从“花”出发,重点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主要学习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的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
4、讲解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①、解题
用槐树槐花的视频让学生知道究竟槐花是怎么回事,同时讲解槐花的特点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用图片来展示)
②、用不同的语言来朗诵《槐花几时开》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a.潮汕话
b.粤语
c.英语
d.普通话
e.四川话(因我是四川人,所以这样很方便)
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语言的风格,每种语言的妙处。但最终最适合的还是四川话。它能反映四川人民质朴的情感,山歌的嘹亮、高亢的特点。
5、具体赏析、学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①、介绍“晨歌”,神曲的特点。
②、教师示范演唱一次,让学生从轮廓上整体感受山歌的特点。(让学生来回答,它的类型和特点)
③、让学生聆听课本CD音乐,再次加深印象。
④、整体分析。
《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宜宾山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
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
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保留了《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⑤、请学生谈感受。
⑥、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女生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歌曲中母亲和女儿,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中度过音乐课。(对同学们的表演我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树立他们的信心)
⑦、抓住这种感觉来学唱歌曲
a.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可以说为学唱歌曲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b.用钢琴弹旋律让学生聆听,请学生自己模唱歌曲。
c.教唱歌曲三次,请同学提出难点进行指导和共同学习。
d.让学生分组演唱做出评价。
⑧、请全班同学站起来一起演唱《槐花几时开》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赏析、学唱以《槐花几时开》为代表的民歌,我们共同探究了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和形成的因素。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民歌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踪迹。本着热爱家乡,弘扬乡土文化的精神,我们先从家乡入手,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了解广东及其潮汕地区的民歌。
(四)课堂作业
1、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其代表作品分别是:《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夫号子》《三十里埔》(这些歌曲我都给学生演唱过)
2、本堂课欣赏的民歌作品是:晨曲《槐花几时开》、
3、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部分是原生态民歌
4、晨曲,亦称“神歌”,主要流行于四川南部的重庆、宜宾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地区。
5、南方和北方民歌风格最大的区别是:南方人表达情感时含蓄委婉,而北方人表达情感则是豪放粗旷。
三、课堂探究:
通过学习,谈谈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1、音乐风格的表现
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等方面。
2、影响的因素
受民族语言、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影响,所以,民歌在其题材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等方面呈现出即兴性、地域性、方言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四、拓展学习:
1、原生态民歌 欣赏《想亲亲想在心眼上》 演唱:阿宝
2、时尚民歌 欣赏《天堂》 演唱:腾格尔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民歌鉴赏为中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学生欣赏、学唱四川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四川民歌的特点。感受了该地区民歌的特点,也知道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各种方言的不熟悉,致使在体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我希望自己能总结经验,再认真反思,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民歌更加喜爱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