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郑敏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点滴体会

音乐科组  郑敏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一共要求修3个学分,其中音乐鉴赏占两个学分,也就是说,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课程里面最重要的一门课。

新课程标准认为,所谓“鉴赏”,是指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康德认为“鉴赏乃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具有再创造性质。“欣赏”与“鉴赏”之间虽只一字之差,但两者却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的悬殊之别。虽然“赏”字体现了两者共通的思维性,但如同一个以摆设观赏为目的古玩收藏者和一个能对古玩的价值进行评估的行家之间的差异那样,“欣赏”中的思维,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进入音乐意境,体会音乐情趣,满足自己追求美、享受美的愿望;而“鉴赏”中的思维,更多的是将所听的作品与自己音乐记忆库中的积累进行比较,它不仅仅是感受音乐并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过程,更是以超脱偏爱的理智思辨,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因此,在“听”、“欣赏”与“鉴赏”三者之间,“鉴赏”是最高层次,“鉴赏”涵盖着“听”与“欣赏”,但“鉴赏”更讲究原则,更讲究标准。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学生作好准备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新课程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以前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前让学生主动去做有关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前认为音乐是一门“杂科”,最好不要在额外增加他们的负担,上课就上课,没有要求他们预习。从这个学年开始,我有意识要学生们主动地去做一些资料收集工作(包括自己找音乐资料,作曲家生平事迹等等),如果有条件的学生我鼓励他们通过互联网去查找资料,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后,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快地进入状态,老师就可以真正做到提拨作用,把主动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他们在课堂中比以往更加主动学习,对这门课的兴趣也随之增加了。老师在讲课时也比以前容易多了。比如在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中的其中一节内容“大众音乐”那节课,我考虑到大众音乐(也就是流行音乐)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于是我就布置他们在课前分小组收集自己最喜欢听的流行歌曲,并要求他们留意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他们归类。当他们在课堂上听我介绍到摇滚音乐的分类时,他们显得非常有兴趣(因为他们平常所接触的音乐多属于这类型的风格),而且一下子就掌握了摇滚音乐的特征与风格。在期末考试时,有一道题是问关于摇滚音乐内容的,95%以上的学生都做对了。由此可见课前让学生作好准备是多么重要!

二、在教学过程中几点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合理运用

音乐欣赏是否需要给抽象思维留有位置?对这个问题,有些中学教师的认识是不确切或不明确的。他们通常把学生失去欣赏兴趣归咎于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思考音乐,认为欣赏音乐只是感性体验的事,中学生年龄段不适宜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应突出直观性。他们讲述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的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一些老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于是表现得思维老到的高中生,不无幼稚地回答:“我听出了河流”等等。这种音乐的理解与不懂音乐的音盲的理解并无差异,而与音乐审美力相去甚远。小学生尚且需要克服思维中固有的片面性,高中生为何就该在音乐学科中轻视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呢?

诚然,形象思维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思维方式,人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不很明确但却敏锐地感到音乐形象中有某种东西、某种意义打动和吸引自己,这是一种美感的直觉能力。但这不等于说音乐欣赏只需要单一的思维方式。思维科学告诉我们,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其生理依据是人类左右脑半球之间有两亿条排列得很规则的神经纤维,每秒钟之内可以在两半球之间往返传输四十亿个神经冲动,共同完成思维活动。(注:新科丛书《关于思维科学》第114——115页,86上海人民版。)审美教育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可以超越音响的客观实在和表面形象,把握住充满生命的音乐内涵的独特传达方式,感受到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珠联璧合的境界,正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追求的。

2、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问题的关键

以前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只忙于照本宣科,从来没有顾及学生感受,不管他们的接受情况和教学效果。这样做,使教学效果差了,学生甚至对上音乐课的兴趣也丧失了。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老师没法教,学生没法学。那怎样再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由于音乐鉴赏课强调的是聆听,于是我就在课堂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说我在讲到《钟》这个作品时,我就问学生:音乐中表现了什么声音?李斯特是怎样运用钢琴的特点来表现钟声的?这样做的意图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又比如说,我在讲到民歌的时候,我就问学生:该民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演唱方法与音乐特点有什么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理解民歌风格、地理风貌与语言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在聆听中不知不觉地思考了问题,掌握了知识,教学目的也随之而达到了。 

3、分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学生在课堂里是独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的。因为这个学年我任教的班级比较多,实在不可能很仔细地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和提问所有的学生。于是我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每个班里成立10个左右的音乐小组,每个小组2——7人左右。每次课堂上老师设问的时候就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来表达聆听与鉴赏的心得。这种运用比较鉴赏和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模式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方式的好处是:原来一些平时比较害羞和不敢发言的同学,在学习小组内也敢积极发言和提出自己的看法了。还有,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共同完成作业和讨论问题,使他们能很快地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丰富了音乐情感、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增进了身心健康。

三、课后布置作业对再次提高审美能力和巩固知识的好处

新音乐鉴赏教材的教师用书里面增加了课后延伸这个环节,每节课后面都有一些比较新鲜有趣的问题,以音乐知识带动其它学科,将音乐课里的内容拓展到别的学科中去,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中讲到的综合。比如,在讲完思乡那一节课后,课后可以布置以“思乡”为主题,收集或介绍其他艺术门类的“思想”作品;亦可以以客家山歌和客家文化为立足点加以拓展。我最深印象的一次课后作业是学完“生活之音”后的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全部成员都要参加)创作和表演的“纸乐”。每个小组都带了自制的小乐器上讲台表演,虽然他们的表演不是很专业,但是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去做,有一些还很有创意。我觉得通过这次的作业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让他们懂得了其实在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小小的物件一样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而这点刚好就是本节的教学目的。可见,在课后留一点东西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小  结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反思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音乐课在中学教学的结构中属于非升学任务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暂时解脱出来,在放松、欢愉的学习气氛下感受音乐的魅力,保持着对音乐课的热情,同时在一点一滴地吸收音乐知识,从中提高整体素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