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吴屾     提交时间:2015-11-28    浏览数:0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石门中学狮山校区  



【摘要】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活动的集中阵地就是课堂。一堂课是否成功,能否让学生真正有收获受启迪,关键就在于学生有没有留下思考的痕迹,有没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学生噤若寒蝉,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过程不畅了,课堂自然也就高效不起来。笔者将结合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就课堂提问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缘题质疑,切中要害



文章的题目就像一篇文章的眼睛,或简括事件,或申述中心,或凸显情感,是解读文章的一把好钥匙。沿着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质疑,往往能切中文章的要处。



比如我在教粤教版传记选读(选修9)《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时,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小书”和“大书”质疑:“什么是小书?什么是大书?同时意味着什么?”,学生在速读全文后,能很快指出“小书”指“课本知识”,“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同时”意味作者在学习书本知识时,也孜孜地阅读着自然与生活这本大书,文章的着落点就是写逃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在阅读这本大书时所得到的欢欣的生命体验,这就握住了文章的主脉。接着,我就带学生一起去体验“大书”的妙趣,去感悟作者从中所受到的启示,再就此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体味生活别样的真。



如教《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时,我抓住关键词“搏斗”质疑:(1)为什么传主要搏斗?(2)他做了哪些搏斗?(3)他搏斗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问题(1)则旨在让学生了解他非同一般的经历和所遭遇的磨难,(2)则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3)则是去感受传主“硬汉子”的人格魅力,就是凭着积极乐观、坚毅自信的精神,他用嘴画出了一个精彩人生。这样从题目中找到问题,不仅思路清晰,学生也易学到这种解读的方法。



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切中要害追问下去,重点难点就能突破,设置的教学目标也就能顺利完成。



二、巧设“假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或者说对文本的喜欢也仅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因此,教师就要带领他们深入文本,真正理解。既是立足文本,教师也不妨假意“颠覆”文本,或倒置其立论,或推翻结果,即设置种种其它可能的情境,然后将之进行比较,分析哪种处理更好,激起他们去积极思考。这就给了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



在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之后,我没有马上按常规方法分析杜十娘的人物形象,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杜十娘在得知真相后,还可以作一定的挽救,除了自尽,她可以有别的选择,请你为她假设出种种合情合理的出路。”学生中马上就炸开了锅,纷纷讲了种种可能,有说原谅李甲再和他厮守一生的,有说带着钱财到外地做生意自食其力的,有说委屈自己随孙富而去的,也有说她跳江是不敢面对现实的,也有说她无路可走唯有葬身鱼腹。



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比较作者的处理好还是我们的假设好?为什么要以悲剧结尾,让一个色艺俱佳、才貌双全的女子沉江呢?”争论就开始了,气氛很热烈,甚至有几个女学生同时站起来反驳男生,整节课都是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的。在争论中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性格气质的把握渐近清晰,“杜十娘追求的是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她不容许掺杂一点杂质,当心爱的人背叛了她的爱情时,她彻底绝望了,宁愿用生命作代价,她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女性。”在争论中也理解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作者是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起读者对真善美的珍惜,增强作品的震撼力。



在分析《一个文官的死》中文官时,我们已得出结论他是一个有奴性心理的病态人,这个故事能够发生的前提就是因为那是一个将军,一个比他官职高的将军,所以才使他胆颤心惊,惴惴不安,怕遭报复,才反复地向将军道歉。这时,我设了一个假设,“假如那个人不是一个上司将军,是一个普通百姓,或是比他官阶小的人,这个故事会如何进展?”学生立时又活跃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一致都认为,主人公毫不理会,继续心旷神怡地坐在戏院里看戏,直至把戏看完。这个“假设”难度不大,但却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奴性的意思,暗示了下对上才有的心理。



三、一“主问”牵全身



我曾看过一篇鲁迅著《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之后,同学们就研读课文,立足文本佐证老师的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非常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主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它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的“板块”。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



四、创设平台,鼓励发问



我们在阅读时会有一种阅读期待,希望自己能自主地领悟文本的意思,能领会作者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获得快感。这种心理期待学生同样也有,我们不妨给他们一个平台,也就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畅发所感所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问,鼓励他们读出问题,积极思考,发表创见。



我教《一个文官之死》,在学之前我预先布置,让他们自由提问至少三个问题,结果提交上来的问题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比如“文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官为什么要反复向将军道歉?”,“作者为什么安排他死,这有什么样的喻意”“文官到底在害怕什么,为什么这种害怕会令他担忧致死”,“作者想说明什么社会问题?”等,看得出,同学们都经过了思考,或针对主旨或针对人物,或针对小说的社会意义,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然后就围绕着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课堂上讨论学生自己的发现或疑惑,说明老师很重视他们的成果,无形中让他们拥有了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有思考就能想出问题,有思考就会有学习成效。我在上一些知识容量比较大的课文时,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我想学习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学出问题。



五、层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我曾在总结《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一提出,学生都茫然不知所答,让语文好的同学说也只是零碎的一两点,最后只好自答。课后在进行反思时,才明白这个问题是太难了,完全不属于中学生的知识范围,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如果直接问人物性格是什么,比较大,学生不易做全面的概括,我们可以梳理情节的发展,理清人与人之间关系,。如分析《香雪》中“香雪”的性格特点,也教会学生一点点拆分,学会从情节中去概括人物性格,(1)香雪出场时给他人留下了什么印象?(2)当其她的姑娘们都争着去看那些花饰时,香雪关注的是什么?(3)香雪为什么渴望有一个铅笔盒?(4)香雪为什么夜行三十里只是为了换得铅笔盒?(5)面对着家乡,香雪的心里起了怎样的波澜?有了这么多铺垫,最后再概括出她的性格特征就很容易了。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然,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单纯运用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下面的几个方面很有必要:



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来精心设问、发问。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是思维的凝滞,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而过大则又加了学生的压力,打击了他们的信心。



2、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填鸭式的“满堂灌”固然不好,但也“满堂问”也不恰当,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3、课堂提问要有积极的引导和精当的评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注意自己的措词和语气神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要采用不同的问法,对学习能力稍差点的学生,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增加有帮助的积极的引导,才会让他们找到自信。评价学生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从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等进行公正的点评,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实,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自尊,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去表达,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而有效。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维持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手段,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起到高效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