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林燕     提交时间:2015-11-11    浏览数:0     

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基于高中文言文课堂的观察与分析

一、 观察内容

粤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二、 课前准备

1、分组

2、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初步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 课堂学习事实

(一) 导入:【投影孔子头像】

师: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知道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

【投影】

师:第一怒是因为宰予睡觉。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批评是天经地义的。

【投影】

师:孔子第二次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说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二) 质疑释疑

(学生齐读课文)

师:在解开孔夫子为何会发怒的原因前,我们先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大家在完成《导学案》预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疑问?

生1:“无乃尔是过与”是什么特殊句式,这句中的“是”是什么意思?

师: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句子。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2: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过”是动词“责备”的意思,而“尔”是“你”的意思,“尔”充当了“过”的宾语,但它跑到“过”的前面,所以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师:所以,这里的“是”的意思是?

(学生表现出茫然)

师:“是”在这里既不是判断词,也不翻译为“这”,它其实只是宾语前置的一个标志,不译。这种情况我们现代汉语中还有相类似的,比如“唯利是图”。

师:还有没有其它疑问?(没有学生举手或示意)

(三) 文本分析

师:本篇课文孔子与弟子进行了三个回合的对话交流。前段时间著名导演胡玫拍了一部电影《孔子》,如果是你饰演孔子或冉有,你觉得该如何表达此时他们的态度。下面我们以同桌为单位来分角色朗读,请大家在朗读时仔细揣摩一下每一个“曰”字背后隐含的情感态度。

(生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三组同桌为分角色读一读,感受一下。哪两个同学先来读一读第一个回合?

(生分角色读)

师:你俩先自评一下为什么这么读。

(生默然)

师:冉有有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

生:没有。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师:为什么要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

生:“伐”太直接,说成“有事”比较含蓄。(恍然大悟)冉有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师:没错。那么,面对弟子的试探,孔子如何反应的呢?

生2:孔子反对。

师:如果对应前面冉有的试探、含糊其辞,那么这里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师: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表示反对?(生不语)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按小组探讨一下。

(学生探讨)

生:“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是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从地理的角度指出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从政治角度指出不当伐。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回合,哪组同学来尝试着读一读?

(生展示)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他们的朗读。如果你是胡玫导演,你觉得刚刚这两位演员演得如何?

生1:他们读得还不错啊。

生2:我觉得冉有可以读得再委屈一些。

师:冉有除了委屈还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生3: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师:很好,面对老师的反问,冉有在为自己寻找借口,所以应当是口是心非,并非真正的委屈。在第二个回合中,孔子的表现怎样呢?

生:愤怒,生气。

师:孔子确实很生气,面对弟子的狡辩,除了生气,孔子还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对弟子进行劝导。他是如何劝导的?同样,我们通过小组探讨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探讨)

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有些相互推诿)

生1:先说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在说理?

生1:举例……不是,引用名言。

师:没错。孔子在这里引用了周任的话。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接着呢?

生1:接着,孔子用盲人的例子,用来比喻冉有和季氏的关系。

师:这个例子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为了……

生2:指出臣子应当承担责任,如果主公要做不义的事,就应当加以制止。然后,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

师: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季氏放肆胡为,冉有、季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进行了引用,后又进行了类比。实际上是委婉的指出弟子的错误所在,委婉的批评劝解。

师:我们来继续看第三个回合,哪组同学来读一读?

(生展示)

师:从冉有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了减免子孙的忧患。

师:那这是不是他们攻打颛臾的真正原因呢?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生:不是,真正原因是想扩大自己的领地。

师:对此,孔子的态度怎样呢?

生:更加愤怒。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二必为之辞

师: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面对弟子的再次找借口,表现得比第一次更加愤怒。孔子以咄咄逼人之势,步步紧逼,一针见血地指出弟子的错误所在,同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答。

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生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生3:修文德以来之

师:提炼概括以下其中的关键词为:均、和、寡、修文德,这是孔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四)文本延伸

师: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生1:和谐社会

生2:和谐家园

生3:和平共处

师:这三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可以概括成当今社会提得极为响亮的“和谐”,有小的范围如校园、家园,至大范围的社会;由国内的和谐至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同时“和谐”还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小结【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齐诵孔子名言的场景。【投影】“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名言尽显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孔子,在今天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名片”。这一节课我们走近孔子,学习表达孔子经世济民伟大思想的《季氏将伐颛臾》,最后让我们齐读这一篇课文,再次感受到孔子的智慧与思想。

(生齐读)

四、 观察与分析

这一节课容量比较满,在上课前让学生完成了这一课的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先落实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在于文本的解读。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多学生又恨又怕。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这一节课成功的地方在于:

(一)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传递途径多等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

所以,我在课堂导入时投影出孔子的头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形象,让学生在对比中更能体会到《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发怒”。

除此之外,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齐诵孔子名言的场景,使学生受到视听的双重冲击,仿佛回到了孔子讲学的年代。这样的气氛渲染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最后齐读课文时,不仅比第一次熟练,而且声音洪亮,富含情感。

(二) 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点燃学生激情

朗读在语文课堂,特别是文言文课堂的作用不言而喻。老师们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都会要求学生朗读。而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开设早读,学生早就对“读”失去了兴趣。

如何在课堂上重燃学生朗读的激情呢?我一般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在本节课上,结合本课是对话体,我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一方面,类似于表演、游戏的环节让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是生硬的,冷冰冰的,枯燥的。另一方面,在兴趣的引领和老师引导下,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注意把握孔子和冉有对话的语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孔子的形象及思想。

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抓住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理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三)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得到快乐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串讲”,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既解放了教师繁重的教学方式,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这也正是现代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

根据课前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质疑释疑环节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探讨能基本解决导学案上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和文本延伸环节学生同样通过探讨能分享小组成员智慧的成果,理解以及解决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掌握了原本难以理解的难以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理解和解决,学生自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而这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首先,教师有时过于心急,有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学生领悟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是引用名言后,我过于心急,越俎代庖帮他分析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课后反思时觉得,应该应该学生先理解这句话后通过补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学生自己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不够完善。 课上,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发现有的小组内存在相互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旁听生”。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机制还不够完善,怎样让小组长承担起组织者的任务,如何让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是我课后反思的一项内容。

五、 思路与对策

针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可能预设到学生的回答,在课堂上能对学生的实际回答给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并且能对学生不正确或不够全面的回答进行引导,不要对学生不正确或不全面的回答否定,或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应该对教学环节或问题进行挑选,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及回答问题,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提问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更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上,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上不断地训练。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其次,教师一定要深入其中。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最后,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要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