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宁婧     提交时间:2015-11-20    浏览数:0     


捕捉生活之美 定格情感之真

——摄影校本课程之实践探索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美术科组 宁婧

 

【摘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摄影·摄像”作为一个模块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供学生选择,就是个例证。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应只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让摄影教学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

【关键词】:摄影教学,校本课程,以生为本,情感体验,实践感悟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而其中摄影以其快速、直观、易操作等众多特点而被多数学生喜爱。这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摄影理论和操作技术能力,更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眼光,独特的审美观点,具有从中感悟生活美、造型美等艺术素养,以达到升华人格,感化自我行为素养等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思维教学为主,技能教学为辅,着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课程的开设受到学生的喜爱并收到了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摄影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就是指学生能够带着一种高涨、激昂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并在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那么,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热情活泼的天性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天赐良机。任课教师可以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如军训、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将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风采在欣赏课上播放,让同学们互相认识,感受镜头的魅力。这一身临其境、亲切熟悉的画面,很快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讲解有关摄影方面的知识,并介绍摄影校本课程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

其次,感悟经典作品,创造个性发展。以往美术理论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个体学生听经验再尝试运用,尽管知识内容丰富,但学生的思维会被禁锢,缺少主动探究意识。启发探究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比如布勒松的《小男孩》,镜头是一个小男孩抱着两个酒瓶向前走,背景是模糊的建筑,动静结合,表现的是童真烂漫的主题。如果单纯从拍摄的角度而言,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构图形式上找出其不足,比如主体人物的不完整,背景杂乱并且向右倾斜,容易造成下重上轻的不平衡感,表面看似是一张失败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经典。细细品来,读者会被小男孩的情绪所感染,透过他向上微微扬起的眼睛观察世界,会惊奇地发现,在他心中此刻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倾斜和模糊的。对于一张抓拍作品而言,这张作品的成功有赖于摄影师对生活中真善美灵敏的嗅觉;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情感体验——激发自身创作动力的模式完成;从艺术的高度进行启发,他们的兴趣会油然而生;从美学的角度进行鉴赏,他们的美感效应也会自然地被调动起来。通过欣赏与讲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进行艺术评价和传达自我感受的能力。在教学时,摄影基础知识和术语得到不断的重复,在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形式框架后,再让学生应用这个框架赏析类似的美术作品。学生感觉到他们可以在较高级的形式下参与作品鉴赏,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积极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完善人格以及陶冶情操,同时也是为学生摄影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本土文化,打造动态课堂

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和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假设摄影课堂单纯的利用多媒体讲授,学习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必须通过课外的实践加以巩固。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惠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课堂搬出教室,组织学生拍摄惠州西湖、客家宗祠、基督教会教堂、高榜山、楼台亭阁、寺庙宫观等人文建筑。例如苏堤的树荫花影、诸丰园的石栏回廓、泗洲塔的气势轩然、玄妙观的朱梁碧瓦都是取景器中旖旎无限的风情万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摄影经验,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当地人文历史独特民俗的了解。

其次,摄影记录社会生活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例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名人摄影展,走访调查了解惠州本地文化艺术等,锻练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其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摄影学习上的问题,获得直接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在整理提炼作品中,引导学生对作品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写体会感受,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是提高摄影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再次,通过主题摄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的点滴,记录感悟身边的故事。通过分组——探讨主题——找寻素材——摄影记录——感悟生活——展示作品的模式开展教学。例如,网络照片“街边檫鞋的母子”,让学生分组讨论纪实性新闻摄影如何融现实与艺术为一体,反映社会的真相;如何能够深入的去领略摄影艺术的实质与目的,提升作品的精神与内涵。作为老师,笔者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的视角为基准,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待社会道德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体验、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判断。这种小组集体合作的模式在选材、视角、收集、整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走上街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积极地参与到摄影实践过程中。在活动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及时有效的鼓励、引导和反馈,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学生对正在实践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摄影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加深了对摄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拍摄能力。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由单纯注重技能训练向提高综合美育素质的转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美术人才。

三、展示自我才华,建设溢彩校园

摄影教学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身的功能,起着培养人才、传播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组织学校摄影社团,每逢学校的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时,由这些“小摄影师”们担当主要角色,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播,或者利用学校的艺术长廊,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利用校刊,提供摄影专栏,刊登他们的习作。这样,既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将校园生活与校本课程紧密地结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实践性外延,从中体会出摄影艺术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等,从而更加综合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营造和谐、求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的校园艺术氛围。

在视觉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摄影的本质和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摄影的文化内涵显然也超越了关于审美与技能的界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社会的深入观察,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以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逐步淡化知识的教化,张扬主体者的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尝试和自我创新,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学到知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复杂性和变革性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现有的静态教材观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资源优化是对社会变化和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反映,它可以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的编写设计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学校环境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优化、整合,以适应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

在高中统编美术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校本教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 ,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捕捉生活之美,定格情感之真,这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   古聿浚、李宗儒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摄影教程》 王小军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数码摄像完全手册》运望图书          人民交通出版社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