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蓝进成     提交时间:2015-11-22    浏览数:1     

《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校本课题报告

.问题的提出及学生困惑调查

    近几年我校历史教师的配套逐渐完善,至20149月,全校30个教学班共有8名高中专任教师,基本能完成一轮的循环教学。我在2008年、2012年、2014年分别担任高一新生的历史科教学工作。这些年的教学总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困惑,现将调查主要问题汇总如下: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困惑

1.没有时间顺序的概念,越学越模糊;

2.知识较零碎,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3.初中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学过的知识不能马上联系起来;

4.喜欢历史课堂,但对于历史分析不感兴趣;

5.做材料题时,不知如何解答;

6.课下很少有时间复习,只是到考试前突击下,但效果总是不好,这种方法在初中很管用,如今到了高中就不灵验了;

7.现在感觉理解的东西多了,不再像初中那样简单记记就可以了;

8.在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比较简单,但在高中强调的比以往要重要得多;

9.高中学习的知识内容多,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感觉有些应接不暇;

10.高中学习中老师不再像初中那样盯着学生去背,要求自己学习、理解、领悟的时间多了。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

    1.希望老师能按照教材讲课,把教材上的重点划清楚;

    2.希望老师能够讲解一些故事趣味性的东西,少讲些理论分析性的知识;

3.希望老师在每次考试的时候能够大体划下考试的范围; 

4.希望老师每节课不仅要提问还要让学生去默写,对于背不上来或者默写不上来的同学,严厉罚抄写;

5.多讲解习题,多讲些材料题,感觉花费很多时间却总答不到点子上。

6.希望课堂上还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参与有时就是图个热闹,课堂纪律显得松弛,反而学不进去。

几点说明:

1)我校高一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在汕头市属于三类学校,班级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属于混合编班;

2)我校高一历史课开的是必修一(岳麓版),每周只有两节课,课时比较紧张。

以上摘录是学生反映比较集中且具有共性的意见。

. 针对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的尴尬及学生困惑的原因分析

这些调查涉及高一历史教学的多种关系,比如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问题,等等。总的来说,它反映了一个不太乐观的高中历史新课改现实,即高一大多数文化课基础不是很好的新生希望学好历史,结果自我评价并不满意,对教师的期望很高,面临抓不住头绪的现实,很多同学对学习出现“迷茫”的情绪。这可以归结为高一新生对历史学习的适应问题,亟待需要走出这种现实的和心理的困境。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道路,促进高一历史教学相长,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责任。本课题试图从学生的角度对高一历史学习的问题、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师生的角度提出对策,希望有所帮助。

(一)时间投入问题。由于语数外不可撼动的地位,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总是处于一种不太重要的位置,他们花在历史科目上的时间远远不够。长此以往,没有必要的时间作保障,学习历史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二)学习方法问题。初中生依赖性较强,在课堂上习惯于老师的讲解,普遍养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大多依赖考前突击应付。有的初中教师不注重训练学生的记忆方法,在临近考试时,往往把历史书贴上知识点的小纸条,如同工具书一样,方便翻阅。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谈不上对历史知识的建构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对知识把握的不牢不准,增加了进入高中以后学习的难度。

(三)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近年我校各个班级都配置了多媒体投影仪,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高一新同学还不适应,甚至还有抵制情绪。

结合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本课题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学生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

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两者可以分析得出,两者在目标的“方向性”上基本没有差异,但在要求的层次上体现出了高低的不同。前者的内容标准主要是列举史实和了解史实,仅仅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而后者的内容标准除了前者提到的列举、了解浅层次以外,还要说明其特点、认识其影响,侧重理解和运用的层次。例如初中和高中都讲到“罗斯福新政”,初中仅仅将此知识点作为“经济危机”的一个子目来讲,侧重于事件的叙述,新政的内容也较简单。而在高中教材中,将其作为一节课来讲解,内容较详细,侧重于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历史意识”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大亮点,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没有的。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

第一,学生在历史科目学习中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够,只是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就高一学生而言和他们在初中形成的惰性不无关系。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教师的讲解或其它观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进一步建构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困惑和对课堂的要求来看,对历史老师过度依赖,似乎仍然希望能够回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表现了学生没有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还表明了高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我主体的缺失,以及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与理解。

第二,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功利主义体现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上,主要在文理科学生学习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虽然高一学生还没有进行文理分科,但是他们却过早的给自己定位是学文还是学理。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将来准备学习理科便会自觉地放松对于历史的学习,从而引起他们对于历史科目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学习即只是了解与记忆。在高考应试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埋怨学生,但这种现象却真实的反映了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一种学习态度,他们学理科或者将要学习理科的学生几乎认为精力过多的用在历史科目上就是浪费。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某知识点是考试经常考的地方。究其原因,除了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和学生个体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差异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造成的。在高考指挥棒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期望高中历史教学和评价有根本性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

三、课题的目标及一些尝试性的对策

课题目标:引导和培养高一学生说明历史对象的特点、认识其影响,侧重理解和运用的层次。教会学生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历史对象,从而进一步建构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高一学生所遇到的尴尬和困惑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初中历史学习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的问题。下面从师生两个方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方面:

1)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由于两个课程标准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课程标准之间既有联系和也有区别。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2)抓好教材衔接。高初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高初中历史课程进行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各不相同。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大象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教材,进入高中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否出自于同一出版社,考虑到出版社的风格和体例,一般一个地区的初高中教材会出自于同一出版社。高中教材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为必修教材即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在教学中的学情调查中,为摸清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熟悉初中的历史教材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有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史实或内容叙述相近的情况,建议对照初中、高中教科书进行衔接;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情况,建议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3)抓好教学方法衔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意识以及独立和思考的意识都较强,并已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和批判性也显著增强。针对高中生这些特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高中历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历史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二)学生方面

重点要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及时调试自己的学习心理,“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学习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笔记。主要有三个步骤即:快读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联系贯通。按照这种步骤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从而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2)记忆方法的提高。利用“友善用脑”的记忆方法,串联关键词语。这种方法通过点(指的是关键词)来带动线(指的是关键句子)。这样对于历史对象的问答,不仅能够确保从多角度回答问题,而且还能把各个点给以发挥,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总之,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引导高一学生做好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衔接,从而让他们顺利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衔接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从而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和课堂高效。

南澳中学2014年历史课题组

2015年7月


附件

  • 2015年校本课题 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