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聂孟良     提交时间:2015-11-05    浏览数:1     

                                                     《利用生活常识,判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聂孟良

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都明确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为必考内容。常见文言虚词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就是“而”字,因而在高考文言文复习阶段,广大师生都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探求其内在规律,以求准确判断,但是很多学生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我们的考生基本上只判断它的词性,而没有结合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句子内部语境来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

笔者任教四届高三,发现学生对于下列的几组关系很难区分。但是只要我们运用生活常识对其进行辨析,准确度将大大提高。  

一、             表承接关系和表修饰关系。

区分方法:表示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是先完成一个动作,然后完成下一个动作;表示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是第一个动作一直延续到第二个动作,然后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③“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余扃牖而居” (《项脊轩志》)

学生对于简单的状语修饰中心语能判断,如例子①,“顺流”是介宾短语做状语,所以“而”表修饰关系。但是学生对于例子②、③与④这种两个都是动词的短语,要准确判断有一定难度,有不少学生认为例子③这个“而”是表示承接关系。我们要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承接关系是表示动作的先后,比如先起床,然后刷牙,然后吃早餐,这些动作不能同时进行。而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是第一个动作一直延续到第二个动作,然后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比如开着车打电话,是先开车,然后打电话,开车和打电话同时进行。例子②的动作关系是先挑选,然后任用,所以是承接关系;例子③这里的动作关系是先踮起脚跟,然后望。望的时候同时踮起脚跟,所以这里的“而”是表修饰关系,同样例子④的“而”也表修饰关系。根据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区分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

二、             表因果关系和表目的关系。

区分方法: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个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个短语的目标。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因为“而”前后都是动宾短语,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四个“而”都是连词。但是怎么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区别呢?我们不妨这样举例:他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他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好大学。前一个例子的两个分句都是既成事实,他已经是大学生。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后一个例子的后一分句只是一个目标,还不是事实,所以是目的关系。根据这样的区分方法,我们可以判定,例子③与的“而”都表示因果关系,例子①与②的“而”都表示目的关系。

三、             表并列关系和表递进关系。

区分方法:表示并列关系的“而”前后两个短语可以互换,不影响句子的含义。表示递进关系的“而”后一个的层次更深,更进一步,前后不能调换。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学生都能判定这四个“而”都是连词。为了让学生能加以区分,我在教学中这样举例说:这条路又宽又平。这样是并列关系;要想事业有成就,既要付出努力,还需要长远的目光。那么学生就明白,付出努力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有长远的目光就很少人可以做到。这样学生明白了并列与递进的区别,然后就可以准确判断:例子①与②的“而”表示并列关系,例子③与④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总之,要理解“而”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不难。只要平时加强积累,形成一定语感,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利用好我们的生活常识来替换,我们一定能准确判断出它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附件

  • 运用现代生活常识,辨析文言虚词“而”的用法.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