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谭微     提交时间:2015-11-19    浏览数:0     

 

 以读促写,获取双赢

                        ——对读与写的初步探索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高级中学语文科组  

【内容摘要】:为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以课文为本,通过品味语言、赏析意象、分析蕴含三种手段鉴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 以读促写 语言  表达  形象

在过去的几年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现象。在一次“语文课,你喜欢学习什么内容”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识字、听说、阅读的同学远远高于选择写作。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进行了探索研究。

学生的学习实际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怕写作文,平时阅读面广、积累多、写作时诗词典故可信手拈来的学生对写作课情有独钟,因为每当这个很多人对写作打退堂鼓的时候,她们却可以勇往直前,冲锋陷阵,获得老师的夸奖,所以她们很乐意写作文。而其他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面过窄、积累太少;最终导致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最根本的阅读入手,但因学生课业太过于繁重,课外阅读时间缺乏的原因,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

语文课本中选有古今中外的精美篇章,通过文学阅读,学生能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而逐步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并能够以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熔铸高尚优美的灵魂,让文学成为学生作为人的生活需要、生活方式,让学生在文学中学会甄别、学会理解、同情、悲悯,学会自省、忏悔,学会宽容、博大,学会战胜自己,完善自身修养。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体验形成于文字,无论文字优劣。之后,老师或笔头交流、或组织学生一起交流,形式不限,只要有反馈。这样坚持下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仅有了写作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写作的欲望。以读促写,不亦乐乎?那么,到底该怎样对学生进行以读促写的训练呢?下面是笔者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探索。

一、品味语言,锤炼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模仿、借鉴优美的语言。长期阅读、学习文学作品,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语言运用,如遣词造句,熟练运用语法和修辞,以及掌握准确、规范、简明、得体的表达方式等。但当前学生的表达是简单的,枯涩的。汉语是圆熟优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或如采采流水蓬蓬远山般清丽,或如大漠朔风狂悍劲韧,或纤秾或艳丽,或素朴或雍容,或冲淡或玄妙,美不胜收。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中千锤百炼、一字千金的的“诗眼”,《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凝练概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生动表现力等,珠玉在前,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借鉴、学习的典范。背诵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个常规手段,学生通过背诵名篇名句,进行长期积累,可以提高语感,锤炼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正所谓满腹诗书气自华。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名文名句,往往是音韵和谐、形象鲜明、含义深远的语言。教授《琵琶行》一课时,可以运用一节课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其优美的语言。人们喜欢婉转圆润的歌声,也欣赏余音绕梁的乐声,但音乐无形无色,变化多端,很多学生只能用“好听极了”、“美妙极了”、“使人如痴如醉”等简单、贫乏的语句来形容。而在白居易笔下,音乐有始有终,回环往复,一往情深。浔阳江边,风寒月冷,诗人与挚友挥别,琵琶女独守空船,然而琵琶一拂,天地开始有声有色;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开始,接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圆转如珠的琵琶声如生命盛时的盈盈笑语,轻快柔艳; “幽咽泉流冰下难”,如冰下凝泉,时断时续,如泣如诉,“别有幽愁暗恨生”生命终将由丰满转为枯寂,红颜憔悴,江湖沦落,冯唐易老,壮志未酬,种种悲愿,融为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铿然巨响,水箭喷射,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刀剑相击,杀声震天,音乐与人心毕竟不屈于污浊的现实,要在寂静中发出声响。这跌宕起伏的旋律如人生起伏不平。乐声的悠扬婉转、沉凝黯淡、激越雄壮,已经历历在目。

通过这种逐层品味,学生爱上了白居易明丽晓畅的文字,抽查背诵情况时,这两段的通过率非常高。在后来的作文中,学生还时常引用《琵琶行》中的名句,有意识地借鉴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化无形的感觉为有形的形象,生动而鲜明,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营造形象,发展思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想象,自己深入领悟、赏析作品,尽快进入作品营造的情境中,培养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其途径是通过联想和想像进行再创造,把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延伸成生动画面,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欣赏作品的乐趣与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判断、分析、鉴别并积累、感悟和体验,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使作品的蕴涵、味道成为学生的间接体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一点在诗词教学中极为重要。诗词往往是诗人撷取生活中最深刻、最典型的印象塑造意境的一个过程,其特点是高度凝练,内容往往是“跳跃式”的,如浮光掠影,如雪泥鸿爪,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去仔细体悟诗词的语言,进行审美的鉴赏领略诗情与画意。

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前,我曾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回忆曾学过的有“饮酒”情节的诗词。于是学生先齐声背诵刚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感伤年华易老而功业无成,回首往事,恍如梦中,权且以酒酹月,故作旷达;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酒助兴,兴味醇和,宁静温雅,于安逸中透出作者理想中的桃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则是以酒壮怀,睥睨生死,笑傲沙场,九死不悔。酒是诗的精魂,饮酒是物质活动,也是精神品味。从酒杯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意趣与情味。

那么《声声慢》中饮酒的情致又如何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可知:国土沦丧,丈夫身亡,作者从富贵温软的闺阁被迫走向现实人间,孤身转徙于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孤苦无依。所以,她先是“寻寻觅觅”,忽忽若有所失,希望找点什么来填补满怀寂寞,但四周仍是“冷冷清清”,一片愁惨凄厉。天气乍暖还寒,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新愁!酒在这里成了麻醉自己、暂忘现实的药,明知“酒醒”后无法排遣了,只能借酒浇愁,暂时淡忘家国破碎、山河变色而凄凉难耐的遭遇;而酒味太淡,抵不住晚来寒风,满腹凄伤,更不用说风送雁声,庭堆黄花,独守空窗,梧桐细雨!相比李清照早期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只是满怀“闲愁”;同样是作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尽管人各一方,但那把酒祝斜阳、独赏重九菊的情景,仍有向远方的爱侣“诉苦”“撒娇”的意味,似酸似甜,有忧伤思念而无悲愁沉痛。《声声慢》中的饮酒成了凄凉、孤独、感伤乃至绝望的象征。学生们没有“国破家亡”的体验,但是在联想、对比与类比中,能够对作者的情绪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写作欲望。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们唤起了我们深藏的或是暂时无法体验的美妙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为主,多点拨学生读课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亲历作者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悲欢,见识时代的风云,引起海阔天空的认知快感,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勾起他们写作交流的欲望。

三、认识社会,思考生活。文学作品反映生活,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表达看法。

学生的生活圈子较为狭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眼光和见识。在三点一线循环往复的常规生活中,很多学生被培养成笼中之鸟,徒劳向往外面的世界,却不知人生的风雨如晦。这样的学生如何能顺利进入社会、经受严酷现实的考验?在这些学生的内心,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担心前途,渴望了解生活,试着提早积累生活经验,得到启发与帮助。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正不断向他们灌输良莠不齐的观念。此时,优秀的文学作品好比是一扇窗,为学生揭示现实人生的某一侧面,提供生活的精华与经验,成为学生的良师诤友。

讲授完《项链》一文时,我布置了课堂作业,让学生们发表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收上来的作业中,有一名学生的看法令我很感意外。文中,她对玛蒂尔德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她认为错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在“安分守己”“朴实温顺”已经成为“无能”的代名词的年头,玛蒂尔德漂亮却出身低微,家境一般却幻想过上流社会生活,即使只责备她的虚荣心,也有失厚道。在一个以外表取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够不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更何况在某些盛大的重要的场合,衣着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即使你本人不介意自己的衣着寒酸,也很难承受别人据此对你做出的邋遢、不修边幅、不懂礼节的评价。即使是在今天,有人为了应聘成功而向同学借一件正式的西装,为了约会向要好的女性朋友借一件配饰,人们不是习以为常吗?

当时,我很高兴学生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肯定了她的一片悲悯情怀,但作文中的愤世嫉俗的倾向也令我不安。我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读名著,正确理解作品原意,还应该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别人的阅读经验和见解,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入、全面而准确。我再次到班上展开了讨论,把重点放在了课文后半:当发现项链丢失时,路瓦栽夫妇有没有其他选择?要知道,仅仅是“四百法郎”的衣裙,就用完了路瓦栽的小小存款,何况是三万六千法郎!小人物面临那巨大的数目,简直是巨大的灾难了。但路瓦栽这庸俗小职员,玛蒂尔德这虚荣小妇人,根本没想过要赖账,要逃避。尤其是玛蒂尔德,爱美,爱虚荣,可是一旦遇到这样的事,马上就表现出承担后果的“英雄气概”,辞退佣人,在菜市场与人争一个铜子,在劳苦中消耗掉自己最自豪的美貌,只为了最后能抬起头说一句:“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而后“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项链丢失是意外,是命运的恶作剧,一夜之间颠覆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可是在巨大的打击面前,路瓦栽夫妇表现出“凡人的”然而高尚的勇气,承担责任,清洗名誉,捍卫尊严,保卫爱情。而当命运揭开残忍的幕布,这一对凡夫俗妇十年的忍耐和牺牲顿时全无价值。“命运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可以成全,也可以随时伸出一根手指头把他们——世上所有平凡的人——毁掉。我们对命运的荒谬与残酷无能为力,可是尊严和气概并不因此而消失。因为我们可以坚持做出高贵的选择。这是饱经忧患的作家莫泊桑的信心。通过这样解读,学生不仅对课文了解得更深入,而且我相信,这一番恳谈可能会在学生们今后的人生里发出光芒。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则说:“欲新一国之国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因为从个体而言,“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这可能稍微夸张了一些,但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的确很重要。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把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与学生的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这样才会获取以读促写,读写双赢的局面。

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名篇佳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体味作品反映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格美,在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健康成长,而且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参考文献:

1.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A.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226278/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