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欧阳静文     提交时间:2015-11-15    浏览数:3     

历史必修三第21课西学东渐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

2.从两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图片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Ⅰ第四单元与必修Ⅱ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历史都以有所了解,而且教材出现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这都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起来难度不会特别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

洋务派的主张,对体用之争的评价

教学难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式探究法

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国文化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

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前面必修Ⅰ、Ⅱ对相关政治、经济的学习,因而学起来难度不会特别大,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图片、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教师强调、总结。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曾国藩、王韬、郑观应的图片,让学生归纳这六个人在思想主张方面相同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设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为什么会开眼看世界?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明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同时使学生明白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1、原因: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略

3、影响:略

过渡:进入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内忧外患当中;与此同时,西学从更为广泛的层面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发现西学的进步性,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一些守旧势力却反对学习西方。于是围绕着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对立的两派——洋务派和顽固派,并发生了体用之争。

二、体用之争

设问: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各是什么?有何异同?应该怎样评价这次争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另外也使学生明白对于具体时空某一派对于西学的态度,应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时人心态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能力)

1、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作为立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来巩固统治

2、顽固派: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思考:洋务派和顽固派主张有何异同?

思考:应怎样评价体用之争?

提示:略

过渡:体用之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中法战争的结局却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派内部分化出早期的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在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了新的观点。

三、早期维新派

设问:结合教材89页《盛世危言》的有关内容,归纳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趋势)

1、新观点:略

2、作用:略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结构,再由教师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2、(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3、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4、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5、对于中国近代的中西体用之争,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次 B、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C、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D、促使早期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7、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到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转变发生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中法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8、(05辽宁)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请回答: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派的主张?据材料归纳以上两个派别的救国主张。

答案:1-8B A D C D C B A

8、(1)分属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政治,为发展工商业创造条件,达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

作业:

必做题:概述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选做题: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进行评价

课外探究题:再举出生活中属于“西学东渐”范围内的事物。想一想如没有这些事物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由此你认为对西学东渐采取什么态度?

板书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1、原因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影响

二、体用之争

1、洋务派的主张

2、顽固派的主张

3、评价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的新观点

2、作用

优点:

1、 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展示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曾国藩、王韬、郑观应的图片,让学生归纳这六个人在思想主张方面相同之处导入新课,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如在讲解“体用之争”这一目时,先设计基础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各是什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的基础上,再次设问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比较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评价体用之争,培养学生辩证评价的历史能力。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充分查阅资料、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我制作了PPT课件。利用课件,补充了视频材料、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这样做,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仍有不少缺点,仍需改进。如:材料多为文字、图片材料,如果有原始材料效果会更好。同时,扩展的材料太多,反而会顾此失彼,一方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得讲课时间不够,最后拖堂了;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分工还不尽合理,致使有的同学的思维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应注意。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