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张晓英     提交时间:2015-11-04    浏览数:10     


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信息化社会竞争激烈,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技术的培养与教育。学校应加大建设投入,专门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网络服务中心和CAI课件制作与推广中心,建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及多媒体演播大厅等,有针对性的扩展知识和加强网络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电脑知识和操作本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收集、存储、筛选、整理、应用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教学中,老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以旧引新,沟通引趣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又不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时,老师先出示一张插有剪贴画和图片文件的幻灯片,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指出:本作品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文件使用了你以前在word里学过的方法,请你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来制作一张同样效果的作品。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究中去。

(二)制造误区,设疑生趣

    中职学生对知识的正确认知是从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甚至常出现廖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

    如在讲授 windows7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老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通过制造误区,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三)说明意义,激发兴趣

    通过一定的方式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社会实践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例如:学习画图时,告诉学生电视节目的许多动画都是用计算机画的,让那些画面之所以能动起来是由动画设计者编好了程序,然后在电视上放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动画了,你们如果学好了计算机画图,那你们也可以自己编动画了。

    此外,还可以触及青少年的情感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由情感驱使学生要探究。无论是好奇、好动、求知,还是情感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里。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初中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在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二、创设条件,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

(一)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刻意追求课时的完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不人云亦云;也要作些引导,当学生探究成熟时,要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自我调整矫正,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如教学“保存文件”,老师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为几个任务,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分解。任务的设计主义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当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相互研究,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更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

(二)合作交流

    探究式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也常常采取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伙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在“创作图画”的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的美术作业中挑选一幅雪景图,要求“请大家联系美术老师所教的作画步骤,围绕画好这幅雪景图所需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充分讨论,形成画图方案,再在计算机上画图。”根据目标,学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个探究小组就忙开了:查课本、找资料、小组讨论、上机摸索、积极验证、认真总结、解决问题,最终确定画图实施方案。

   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更高,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

    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上。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和弄清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老师设计问题,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

    除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创造探究的机会外,还必须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老师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唯有深深铭刻于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另外,在思考观察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要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动手操作时,要按步骤要求进行,动作要规范、准确。既要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等等。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亲自探究新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同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发展。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