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梁祖贤     提交时间:2015-11-04    浏览数:2     

  

让语文传承进行到底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考和实践

摘要   语文老师应该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语文老师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更需挖掘教材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并传递给学生,让语文充分发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传承  文化  思想

从教十余年,今年即将再次讲授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时,我突然感到了一种乏味。这篇传统文章,我以前都是通过介绍孟子,落实文言知识,接着粗浅地分析出文章由梁惠王问政,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分析问题,借此宣扬自己儒家的“仁政”思想。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我相信自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顺利热闹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岂不是沦为一个传授知识的工具?难道教语文仅仅是如此而已?

 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会让我感到乏味?那学生学习它又是怎样一种情形?我感到了阵阵不安,不是因为学生,但也说不清是为自己还是为语文的教学现状。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学什么?老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目的到底又是什么?老师和学生在一篇篇美文的讲授和学习中又该得到什么?这些并不新鲜的问题不断涌入我的脑海。

询问学生“学了那么多美文,你们有何感觉”,学生众口一词“最大感觉就是没感觉”。带着迷茫再问老师,答案大体是“努力上好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了”。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但也隐隐触动了我的心弦。问题依然翻滚着,但逐渐汇成了“我为何教语文?学生为何学语文?”最终它们又变成了“人该如何活的问题”。突然豁然开朗: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思想,引申过来就是教语文要有语文思想。教书的乏味,源于自己有的仅是经验,缺乏的是思想,准确的说是缺乏语文的思想。语文老师不能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他应该做思想的引导者,因为学生缺乏的其实往往不是语文知识,而是思想。语文即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让我们脱胎换骨,语文应该是思想传承的载体。精神和思想决定了语文的深度和高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语言深度和思想高度的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语文老师应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一位,他要给学生思想的食粮,精神的营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十条总目标中,排在前两位的是: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课标精神看,语文的首要任务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精神有思想的人。因此语文老师须摒弃我是教书匠的观念,他必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去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不会被一般的语文知识所局限,而是能够着眼于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并拓展到整个世界。所以我们要跳出教语文,除了文本,还要联接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社会……既要深挖洞,又要广积粮。要让每个学生手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胸中有世界。这才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所期待,学生所盼望的语文。

当下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它们的内容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它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独特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其意义是它区别于另一篇文章的特征、本质属性。它们典型而集中地反映了历史面貌,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奇特瑰丽的艺术想象和风格各异的审美形态能给广大学生以精神的滋养。只有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思想情感、艺术魅力,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语文思想,如果语文老师只注意到语文知识,忽略了其思想内涵的宣扬和解读,课堂必然会干巴巴的地失去语文应有的魅力。只有博大的语文思想,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才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中彰显语文的情味,达到有效课堂,最后上升到思想的层面。

找到了问题,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认准了方向,再重新审视学习孟子的经典之作——《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到底何在。传统经典文化是经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作品,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它内容博大精深,意存高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是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所以让孩子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去传承五千年历史的智慧思想精髓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由此我认为这篇经典文章的重点难点并不在于语文知识,学生其实也不需要教师过多讲授即可解决。关键是教师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带领学生走进经典,帮助他们理解孟子这位两千年前伟大思想家的崇高思想及精神境界,从而发挥经典“种子”和伟人影响的作用。我想只有让学生回到那个时代,亲临那个场景,去触摸到圣人的灵魂,让学生与圣人进行心灵对话,才能体悟圣人的高尚情怀,进而得到灵魂的锻造。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明确了这是一个古代君王和伟大思想家千年难遇的对话,是一场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对话。如此千年难遇,它们是否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文以载道,我们在这篇文章该得到什么样启示与收获呢?我把这篇文言“言”的学习任务交给了课代表带领学生完成,而“文”的任务则由自己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

一、请根据君王与圣人的对话,说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二、君王问政的和圣人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反映出他们怎样的思想?

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了老百姓长期处于社会混乱,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天灾人祸”之中。

所谓的天灾指当时自然灾害频繁,从梁惠王河内河东凶的移民移粟得以证明,还可知以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人们无法有效的与自然灾害抗争,唯有选择躲避。更为严重的是多重人祸。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从“王好战”说明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从孟子提出养民教民的种种措施中,我们可知百姓处于社会混乱,徭役繁重,礼制崩坏的水深火热之中;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以及统治者的“非我也,岁也”,可知当时世风倾颓,剧烈动荡,老百姓朝不保夕,命比狗贱。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百姓尽心了,还通过“招贤”应邀孟子来到魏国,并向这位圣人询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不少学生认为那个时期的君王能这样实属不易。继续探究下去,我们又可明确梁惠王富国强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春秋战国时期,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梁惠王在他的统治期间,魏国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这才迫不及待地向圣人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因此他所作的一切只是出于自身统治和称霸的需要,这也必然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梁惠王其实是可笑的“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的思想是惊人的超前,更是博大的。我们惊叹于这位距离我们两千多年圣人的超凡思想,更为他崇高的精神魅力所折服。孟子提出教民养民的种种措施是要推行儒家主张,其最高目的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我们不妨理解为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就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是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无失其时”是减免兵役徭役和赋税,恤民保民,休养民力;在抓物质文明的时候,“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发展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种和谐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到这里学生提出了疑问:梁惠王和孟子的想法和目的虽然不一致,但在强国富民这一点上应该是可以交汇的,难道他们不可求同存异吗?且不说梁惠王没有时间精力去等得“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就说孟子养民教民的本质就可得知这只能是闪烁着伟人光辉思想的一次对话。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前景,但这需要君王否认霸道,承认仁道,更需要舍弃他们当权者的根本利益。要当权者给民修养生息,发展生产,施爱于民,那谁给他们服兵役徭役?谁来维护和争取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利益和权势?当权者在乎的不是“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孟子重的是“民”轻的是“君”,因此他们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之民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是不可能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圣人出生在这个时代或许是圣人的不幸,或许也造就了圣人的幸运。

分析讨论至此,一国之君黯淡了下来,一介书生孟子则成为了圣人并在学生的心中真切的高大起来。这个过程,学生异常的活跃甚至激动,并自觉展开了辩论,最终大体上上形成了共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深入去思考儒家的“仁政”思想,真正和几千年前的伟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对话。这个对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水平得到发挥,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精神灵魂得到了净化,情感品质得到升华,这应该就是发挥了语文传承人类文化精髓和思想的作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