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刘丽芳     提交时间:2015-11-09    浏览数:1     

如何还原历史真相

                ——史料研究专题

摘要:一道关于史料的题目引发我对史料的思考,一次学生的回答沉重地打击了我对自己历史教学的信心。到底历史是什么?如果历史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因此,我开始做一个关于史料研究专题,确立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如何运用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

关键词:甲午战争  史料  论从史出

 

一道题目引发我对史料的思考: 全国新课程卷关于史料的题目: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引起了我的思考:甲午战争,到底是哪方先挑起?鉴于两则记述各异的史料,我们应该如何还原历史的真相?

一次学生的回答沉重地打击了我对自己历史教学的信心:根据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设问什么因素影响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一位学生大声说:“肯定是日本在篡改历史。”我反问:“你的依据在哪?”学生翻开课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说:“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随后大部分同学纷纷赞同日本的篡改行为,我不得不肯定爱国主义的教育十分成功,但我的历史教学却一败涂地。学生带着个人情感的认识历史,误解历史和历史解释这两个概念,我平时的历史教学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效果,实为惭愧。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思考:历史是什么?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因此,我开始做一个关于史料研究专题,确立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如何运用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通过此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让学生明白一个历史本质的特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

 

一、搜集史料——史料分类

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如:官私史书、文学作品、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由于口述者个人的夸张、知识水平、情感的偏向、记忆的误差或其他不可告人的隐情,容易出现片面、舛误、作伪、隐瞒等失真情况,从而影响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在使用时应考察记录者的动机、身份和记录的时间,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辨别真伪,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4.图片影音类史料: 记录一定的历史内容的图片或音频、视频资料。如:新闻图片、照片、漫画图、纪录片、影视与音频资料等。

第一环节: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以下有关甲午战争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种史料?

第一,甲午战争博物馆中的炮弹残骸

第二,甲午战争中有一则“主炮晾衣”的故事广为流传。据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发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主炮上晾晒有衣物。

第三,电影《甲午风云》

第四,“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济远航海日志》

答案:第一则是实物类史料;第二则是口述类史料;第三则是图片影音类史料;第四则是文献(文字)类史料


二、鉴别史料——史料价值

  第一种分类:第二手史料的可信度不如第一手史料。

1.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有的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不远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是比较直接的证据。例如:实物史料(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原始的图片、影音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回忆录等),部分文献史料(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碑刻、墓志、家谱等)。

2.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音史料等。

备注:凡是史料都能够反映历史;史料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史料对历史的反映是多角度的;不同的史料价值是不同的;史料是发展的。

第二,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更具有证据力)

1.有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

2.无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第二环节:

  (一)根据史料的价值分类,以下有关甲午战争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种一手或二手史料?

第一,甲午战争博物馆中的炮弹残骸

第二,甲午战争中有一则“主炮晾衣”的故事广为流传。据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发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主炮上晾晒有衣物。

第三,电影《甲午风云》

第四,“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济远航海日志》

答案:第一、四则是一手史料,第二、三则是二手史料。

(二)根据史料的价值分类,以下有关甲午战争史料,分别属于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材料一: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一份丰岛海战当天的《济远航海日志》,认定作者是丰岛海战发生时“济远”舰的值更军官。)

材料二: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甲午战后十年,日本陆军、海军先后根据战时档案,推出官方战史《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二十七八年海战史》,构建了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基础平台。)

学生回答中产生两种答案

答案一:材料一是无意史料,中方军官所写的日志属于私人日记,材料二是有意史料,官方战史有意编写。

答案二:材料一和二都是有意史料,材料一是中方军官所写,依据带有个人立场、情绪和偏差的私人著作,应属于有意史料。

(三)探究史料价值

 材料“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

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

 

三、运用史料——论从史出

 第三环节:同一时期不同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一幅是日本漫画中的“甲午”战争

 

另一幅是西方漫画中的“甲午”战争

 

(一)探究:结合两则漫画,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教师总结:影响史料解释的因素

第一,研究者的立场(如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立场);

第二,研究者的方法和角度;   

第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第四,研究者的史学观点;     

第五,时代的局限性;

第四环节:甲午战争,到底是哪方先挑起?

材料一: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一份丰岛海战当天的《济远航海日志》,认定作者是丰岛海战发生时“济远”舰的值更军官。)

材料二: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甲午战后十年,日本陆军、海军先后根据战时档案,推出官方战史《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二十七八年海战史》,构建了日本甲午战争研究的基础平台。)若要找出历史真相,在史料选取和运用方面应注意什么?在史料与结论的关系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史料选取:重视史料的真实性,选取客观、公正的史料;

史料运用:多重史料相印证,可补充考古发现、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如(英)艾伦著《在龙旗下——中日战争目击记》回忆录 

原则:论从史出

教师总结:史料选取和运用应注意原则或方法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3.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多重史料相印证

5.单个证据不成立(孤证不立)

6.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摆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最后我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所说的有关历史评判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出自较为有把握的史料,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任何观点,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他注意“证据”,这样一种脚踏实地的学风得以形成的同时,学生也切身经历了情感体验,不仅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也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提升道德修养。具体表现为这些精神品质的具备:认识到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其证据力有限、所以要正确的看待人和事;虽然史实是经过考证的,但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一个史料可能支撑多个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等。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