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戴轩有     提交时间:2015-11-08    浏览数:4     

《湛江地区的民间雕塑》美术科校本教材

吴川市川西中学   戴轩有编写

一、课程背景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的“弘扬民族美术,理解多元文化”“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等理念,更是给各地的美术教育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课程目标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湛江地区的民间雕塑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珍惜保护、传承与发展湛江的湛江雕塑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现代人们过于注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及西方文化对土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曾一度被人们所忽略。虽然如此,但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保留着浓厚的民间美术传统,而且还不断地发展。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吴川。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间之乡——吴川。

第一课   走进民间艺术之乡——吴川

吴川的传统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吴川三绝”是吴川的本土文化中的一座艺术宝库。吴川作为一个民间艺术之乡,以她的飘色、花桥和泥塑三件宝物见称,名扬中外,被称为“吴川三绝”。“吴川三绝”又可称为“元宵三绝”,因为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举行游花桥、观飘色、品泥塑等多姿多彩的传统活动。古朴的传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文化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吴川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关于民间艺术:

 1、民间美术:是生长和发展于下层民间社会的,其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民间美术在古代相对于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宗教佛道等美术而言;在现代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家及其创作而言。

2、民间美术的种类:剪纸、年画、刺绣、玩具、民间雕塑。

3、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寓意性、象征性。

                  

    吴川泥塑

历史:

泥塑—— 吴川泥塑俗称“泥鬼”,源于唐末宋初,由佛山廖岭居民迁移传入吴川。据说在唐末的一年元宵节,一陶工随手用陶泥捏成一尊小泥塑,吸引不少村民围观,很是热闹。次年,更多陶工加入他的行列,为元宵节制造气氛,后来便形成了一种群众性泥塑活动,并很快流传到附近的梅菉头村。开始村民只是用陶泥捏制一些小菩萨并烧成陶塑用于祭祀,后来发展到做鸡状的“鸡哨”,买给小孩吹响逗乐,这就是吴川泥塑的雏形。

至明代洪武年间,民间对皇帝四处选美等怨声载道。梅菉头村民在元宵之时,也捏造了一套丑化皇帝、皇后的泥塑,人物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形象丑陋。官府知道后,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制作泥塑者便站出来解释说:“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稳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言。”官府听了无言以答,只好罢休。之后,民众索性把泥塑推倒,称为送“泥塑”。后来便成了习俗,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

  制作方法:

吴川泥塑以竹、木、钢筋扎支架,稻草及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当地的泥塑艺人,每逢元宵都会在自家门口塑制一些神话传说中象征如意吉祥的人物,吸引大家围观,喻意人丁兴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或几家联合起来,专门请艺人做泥塑,吸引人们到村庄观赏,乞求人财两旺。渐渐地,这形成了筹钱做泥塑,大街小巷布满泥塑,村民专门看泥塑的人山人海热闹场面。久而久之,元宵捏泥塑就成为吴川一种传统节日活动。             

     特点:

     由于取材易,寓意浓,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仅梅录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更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近年来,泥塑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等,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体现了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快”“准”“稳”的特点。

    学习目标:

开发和利用吴川的民间雕塑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吴川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活动:

1、学生上网搜索吴川民间雕塑的资料。

2、结合具体作品来讲解。

3、师生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思考与讨论: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客介绍吴川的民间艺术

    2、由于政府经费不足致使现在的雕塑园成荒园,“三绝”将“绝”,   同学们有何良策?

3、谈谈吴川泥塑如何能更好地溶入现代社会,并在世界舞台上传承她的艺术魅力?

4、假如你是吴川的一位民间泥塑艺人,你打算如何促进吴川泥塑产业化如何打造吴川"中国雕塑之乡"品牌?

     

第二课  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

----走近雷州石狗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春秋战国属楚界,秦汉为南越象郡,是百越聚居之地。在上古时代的雷州人民把狗作为图腾,作为自己与自然界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庇佑与精神力量。长期以来,雷州人民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雕刻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石狗奉置于村头、巷口和家门前,作为保佑平安的神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这些石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抽象的、写实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各自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石狗是雷州半岛独特的文化艺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少见。这些石狗千姿百态,有的鼻大耳肥,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它们或坐、或蹲、或伏。造型独特,有地域性、时代性、形象化、人格化,各具特色。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从图腾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石狗雕刻艺术的分布

  雷州石狗分布不均匀,呈现沿海多、内陆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徐闻、雷州(原海康县)、廉江遂溪等地乡村的村头、巷 口、庙宇旁,以及房屋门前、水塘边。其中以徐闻县迈陈镇、角尾镇;雷州市龙门镇、覃斗镇;廉江市营仔、横山镇、良垌镇;遂溪县江洪镇草潭镇等地的石狗数量为多。不同地域发现的石狗形态差异很大,区域间发展演变的序列特征比较明显,一般发现石狗的村庄建村年代都比较早,最迟也在清末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遗留的石狗近万只。目前,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近500只,大部分石狗或散落在乡野荒郊、村头巷尾,或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

石狗雕刻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及用途

雷州石狗是在雷州社会历史与地域自然条件下,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带有浓重的民间民俗信仰色彩。它以图腾崇拜、雷神、雷祖信仰为文化底蕴,受楚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深刻影响,有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多样、复杂、广泛的用途。

石狗雕刻艺术的造型特点与艺术特色

    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岩雕刻而成,从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的石狗来看,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厘米,最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雷州石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手法复杂多样的特点,其总体艺术风格主要是写意性的。雷州石狗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约为春秋至秦汉时期,造型大多粗犷古朴,形简神肃,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结构、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祈求赐福的敦朴民俗。晚期,即明清时期,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纹饰细腻,展示出社会崇尚德福的民风。

 雷州石狗从造型外貌特征上看,可将其分为百物混沌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等三种类型;从雕刻表现风格上则可将其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类型。此外,雷州石狗还有中国传统动物雕刻所区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

百物混沌类型石狗,这种类型也被有的学者称为原始类型。由于古雷州是被统称为南蛮人的百越族人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图腾文化凝聚于石狗的造型上,自然具有百物之形的特点。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岛特产的青石材料雕刻而成,因对物象观察理解的不同及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不同,在雕刻工艺上呈现出各种各样风格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的特点。一般没有具体五官部位的刻画,只用简练的线条雕出整体的形神。据研究,其雕刻年代约始于春秋至秦汉初期,雷州半岛已出土有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可为佐证。不过,这一界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明显,这一类型有图腾文化的特征。   

人格化类型石狗,亦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是古雷州人将对石狗的信仰推崇至人神高度的结果。人格化类型石狗与抽象类型的石狗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这类石狗大多将石狗的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特别是对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画,并赋予其以人的各种面部表情。   

狮象类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这类型石狗大多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硕大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数垂铛。古雷州城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雷州的徐闻港在汉代就是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外来文化也由此不断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根据佛教的说法,狮子为百兽之王,而佛为人中狮子,寓示其无畏和伟大,狮子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圣物。由于我国不产狮子,所以我国现存的狮子雕刻或类狮子的作品最早是在东汉。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这自然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使石狗具有兽中之王的神圣形象。

具象类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与形象,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这类石狗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后腿线条纤细且变形前移,轮廓圆润,尾蜷曲饰于后体。不过,这种具象写实的手法,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单纯讲究外表的形似,而是形神兼备。雷州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虽说奉祀石狗的广泛性与雷祖及狗耳呈祥等有重要关系,但曾聚居于此的古百越族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依然一直存在。表现在石狗的造型上则是撷取各自图腾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这类石狗可归为抽象类型石狗。   

抽象类型石狗的多样性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地域型特征。它雕刻了狗的形态,但不对狗的头、脸等面部写实,而是用精练的线条雕刻出狗的形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狗的形态进行特写、夸张变形与美化,因此,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抽象类型的石狗有的大头大脸,姿态雍容,纹饰华贵,是雷州半岛先民大胆的艺术创造,反映了雷州先民对德福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雷州文化的艺术特色。   

雷州半岛石狗除有上述各种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文武相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   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纹饰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云雷纹、莲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石狗身上雕刻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雷祖文化的延续传承。雕刻有云雷纹的石狗分布范围广泛,雷州半岛各个乡镇几乎都有。   

莲花是佛教的圣洁之物,故佛像坐莲花宝座。雷州石狗上雕刻莲花瓣纹体现了雷州先民信奉石狗为不同凡响之物,它清高自洁,不追逐功名利禄,一心保境安民,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凤鸟是楚文化艺术的中心母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与龙、麟、龟合称四灵。雷州石狗上雕刻凤尾纹饰,寓意石狗也是灵物。雷州在春秋战国属楚界,可见,雷州石狗也受到了楚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风火纹则雕刻在石狗的四肢间,显示着石狗有着通天的神力,追逐妖魔恶怪,雷厉风行,迅猛异常,就像哪吒踩着风火轮,动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脚踏雷鼓,寓意着石狗的声威震慑妖魔。石狗脚踩铜钹与彩结纹,则寓意石狗能驱邪魔,保平安吉祥。石狗口含法绳纹,寓意以绳法办邪恶。石狗笑呵呵地脚踏铜钱纹,则是为人们招财进宝。还有的石狗颈部雕刻树叶,脚踏渔网,甚至梳着辫子,这些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石狗身上雕刻各种各样的纹饰,是雷州先民根据社会风俗的不同需要而作,目的是使石狗避邪驱恶,具有多功能的神力。遍布乡野的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东莞、南海等地甚至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石狗发现,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单一,雕刻手法写实,体态瘦小,远远没有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富有神韵。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者被当作可恶的象征,也有孤独者的自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向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自己孤独地发问:这是不是我最后的家乡的狗?而唐代诗人元鸲说剑》诗中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句,就对狗极不友好。日前在湛江、雷州采访时却看到,狗在这里远远超出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那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的石狗,活脱脱就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情。据同行的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志介绍,雷州石狗是目前所发现仅存于雷州地区的石刻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馆,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生动形貌,更让人吃惊。雷州地区自古就有狗崇拜的传统,甚至连雷州之名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吉祥物保护神几个阶段的演变。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   

雷州地区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带着粗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种种拟人之态,让人心生同情。这些石狗大者达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之后,有不少已被风化侵蚀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简洁大气,神采不减。   

湛江、雷州的文博专家称,石狗是雷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雷州市政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准备将它们集中起来,建一个石狗林公园,目前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   

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雷州石狗多出现于乡间,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岭的草丛中找出来的,石狗上多无纪年;其周边环境也多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石狗的文字记载相当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馆的专家虽然早已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难度还相当大。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