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李婵珠     提交时间:2015-11-10    浏览数:6     

汕头市第四中学校本活动资料

汕头四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区别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政治统治的制度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

1.宗法制、分封制的比较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者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宗法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1) 宗法制: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修订族谱,修建宗祠家庙,认祖归宗,祭祖扫墓。

2)分封制:部分姓氏、地名的起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朝代

 

特点

秦朝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明朝基本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宋朝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朝

一省制(相权的反弹)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中央集权的加强

朝代

 

特点

秦朝

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宋朝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西汉

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宋朝

收精兵;削实权,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制钱谷

元朝

设立行中书省,实行行省制度

 

 

 

3.选官制度                          4.监察与谏议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

军功爵制度

军功

 西汉

察举制、征辟制

才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能

职能

朝代

机构或职位

 

监察

 

御史大夫

刺史

明清

都察院、“科道”、按察使司

 谏议

隋唐

门下省

谏院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内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 评价

(1)积极意义

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充分发挥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

(2)局限性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除外)

二、罗马法

1.内容: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法典

2.影响:维系罗马帝国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

一、英美法德四国政体比较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确立法律

《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5年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国家元首

国王 ,世袭

总统,民选

总统,议会选举

皇帝 ,世袭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特点

责任内阁制

分权制衡

总统受议会限制

不彻底不完善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规律

1.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壮大 

3方式:战争或革命;颁布法律

4.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5.相同点:

1)代议制的间接民主  2)议会两院制,行使立法权,民选产生

3)多实行政党政治    4)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6.作用: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近代:1840-1949(晚清民国)

一、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

  战争

    结局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

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势力开始进入内地、洋务运动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割台湾,允设厂

民族危机加深、刮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北京划使馆区

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 统治危机四伏,宪政及民主共和运动兴起。

注意: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军事侵略(战争);政治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名称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原因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概况

1851年爆发一l853年定都天京一l856年天京变乱一l864年天京陷落

 

纲领或口号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扶清灭洋

作用

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总结

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无法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1)革命过程

l911年发动武昌起义

191211日成立中华民国

l912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三大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内阁制

2)历史功绩

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定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风俗近代化。

3)局限

没有完成民主化法治化的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3.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见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3.实践——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2)失败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

类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

     沙皇专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五四运动(开端)

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两个阶段:54日到6月初,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

3意义:五四精神:民主、科学、爱国、进步。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3.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反革命政变)

4.十年内战(19271937)(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5.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形成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段,最终取得完全胜利)

6.解放战争(19451949)(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7.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第六单元 新中国的政治文明与外交

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l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二、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一国两制。

2.实践:中国对香港和澳门于l997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的方针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认;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祖国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不利因素:台独等岛内分裂势力的猖獗、国外反华势力的干预和破坏等。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新中国

初期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中国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改革

开放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认识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三、新中国的外交(原第七单元26课)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项目

 

苏联

背景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 扩张产生矛盾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政治

“杜鲁门主义”(冷战兴起)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军事

北约

华约(1955年,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影响

积极: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消极: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和局部热战;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1.出现

1)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2)原因: 美苏争霸,实力相互削弱;西欧、日本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结盟运动兴起

2.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

 ◆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世界形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附件

  • 汕头市第四中学校本活动高一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