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蔡少芬     提交时间:2015-11-11    浏览数:0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下)

——课堂实施与反思

蔡少芬

    课堂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落到实处,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在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教师在实施预案的过程中,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起点,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生成,并能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出发,引导他们解决动态生成的问题,让所学内容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扎根、生长,成为他们自己真正掌握的。同时,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堂实施

1.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前设计,搞好课堂导入

    尽管在教学设计阶段对学情进行了详细的前期分析,但毕竟是预设,真正的学情如何,还需要在课堂实施的第一时间第一环节,即问题的引入阶段摸清,这是决定下一步教学如何实施的基础,对于异地、异校、异生公开课尤为重要。

    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摸清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摸清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内容的基础,摸清新内容对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

   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前期精心细致的设计,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问、引导,激发学生思、想、说、做,从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下面仍以我在佛山三中的公开课: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控件数组及其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案例1-5 “控件数组及其应用”课堂导入及分析

  尽管事先对佛山三中高一5班学生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但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整体素质究竟如何?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前期基础究竟怎样?我心里还是没底。

于是,一上课,简单介绍自己后,就启动了热身活动“我们一起来回忆”程序,由于是随机抽取问题和学生,课堂立刻热闹起来,几秒钟后,学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在随机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上:“Timer是什么?怎么用?”,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预设的11个问题太多,关键问题有可能抽不到!于是,当机立断,在学生回答“Timer是什么”过程中自然提出如何进行倒计时,引入下一个需要预备复习的知识点——计数。

我按照学生的说法操作,为了让全体学生更加关注,我边操作,边通过反问进行强调。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操作,将错就错,直到系统报错,再由学生自已返回、修正、寻找正确方案,让学生体验编程过程。其间我不断提问、质疑,全班同学群策群力,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受到佛山三中高一5班学生友好、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水平整齐,思维能力强,但编程能力较弱。

于是,采取相同策略,让学生再次经历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在我的层层提问中,经过努力解决了随机抽取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改变按钮的背景吗?”,以及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如何将一张图片放在按钮上?”,也是本次课的一个难点。

至此,要用到的关键知识已回忆,学生的知识基础、素质和能力已基本摸清,并解决了新内容的一个难点,引入到此结束。

2. 根据课堂进程,灵活处理生成,引导学生思考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提问,要会问。把所学内容变成有待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再把大问题变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接到问题后,常常并不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想下去,而是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去思考,于是,就会提出或出现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或“事故”,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课堂动态生成。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学生提问题,怕出“事故”,甚至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设时,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把课堂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始终在被动地听,被动地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

我认为,看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有没有课堂动态生成,有多少课堂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越多,说明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越多,只要教师能够及时抓住,恰当地引导和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提出(或出现)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提出(或出现)这个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与所学内容的关系如何?其次,要利用这些问题进行点、引、导,点明问题的本质,引出进一步问题,指导学生继续思考,从而一步步解决问题。

案例1-6 “控件数组及其应用”课堂动态生成处理

在案例1-5中已经有几处课堂动态生成的例子。“控件数组及其应用”教学的第二个教学难点是:如何清除按钮上的图片。课堂上,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教师:“下面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按钮上的图片全部清除。”

进一步点清问题。

教师:“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Command1(index).Picture清除。”

学生:“让它等于False。”

(预料之外,没想到学生会用False

我操作:Command1(index).Picture=False,系统报错。

教师:“很好,False包含否的意思,但它不是Picture,你需要放个Picture。”

这时,另一位学生又急急的说。

学生:“老师,用……”

由于口音,学生重复几次我都没听清。

教师:“你上来操作吧!”

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 Command1Index.Picture=none,原来他想到了英语“none”,(又是预料之外,丰富的联想!很可贵!)然而系统依然报错。

这时,全班学生都沉默了。我环视着,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一个低低的声音:“再摆一个Image,空着”。

声音太低了,没发现来自哪位学生,我循着声音的方向向靠门的那一组走去。

教师:“刚刚是谁说的?”

没人回答,再问一遍,同组的学生才指了指对面的同学,我递过麦克,又让他大声说了一遍。

学生:“再摆一个Image,空着,让Command1Index.Picture等于它”。

教师:“这样,行吗?”

全班学生:“试试就知道!”

按照学生的说法,我在窗体上又摆放了一个图像框:image2,然后操作

Command1

测试,成功了!同学们高兴的笑出声来,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真正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探究与反思的场所,是学生经历学习、遭遇挫折、体验成功的场所。当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时,所迸发出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精神是不可估量的。

真正的课堂教师是忘我的,要随着学生学习的节奏前进,关注学生的思维波动,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当然,这需要教师无私的职业信念和坚实的专业功底。

3.关注学生问题,及时给予辅导,激发学习动力

      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

      信息技术课堂除了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内容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安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上机实践,巩固所学,实践时间要不少于讲授新课时间。一些公开课为了显示课堂活跃的气氛,常常用各种活动把课堂填满,即使让学生上机实践也以分秒记时,或让小组间比赛,把学生搞的人心慌慌,根本无法沉静下来去思考、实践。这种公开课太重视“形式”,严重地损害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有安静的时空让学生静心实践。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做什么?如何做?

一些公开课上,常常看到教师在学生实践时,或埋头教师机屏幕下或来回踱步,若无其事。其实,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动手做了,才会发现问题,即使是老师刚刚讲解演示过的操作,学生真到动手做的时候,才发现没有真正听懂、看清。

     因此,信息技术课堂辅导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头戏。

     首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不仅要关注勇于提问的学生,更要关注羞于开口的学生。其次,教师要长期修炼,挑战各种难题。尤其是自主创作的实践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有量变,更有质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回答学过的内容,还要回答未学的内容,不仅要解答课标、教材上的问题,还要解决课标、教材之外的问题。

案例1-7 “控件数组及其应用”课堂实践活动片断

这是一个两节连堂课,当新课学习完毕,时间正好过半,接下来的45分钟是学生自主创作实践。从没做过类似实践的学生能够用刚刚学过的控件数组自主设计程序吗?我心里没底。

开始,课堂很安静,大多数学生在浏览教学网页上我带去的北大附中学生作品。十分钟过去了,我四处观察,一些学生还在浏览,我提醒“大家在浏览的同时,心里要想,你要用控件数组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愿望?边浏览边确定自己的主题,有问题随时提问。”

又过了十分钟,大多数学生开始设计程序,一些同学已经提出问题,老师,这怎么办?这是什么错误?我想实现这个功能该怎么办?……,但问题不多。

又过了十分钟,问题四起,我前后奔波,甚至跑起来,觉得教室更大了。

这时,听课的老师也坐不住了,起身辅导。

 

五、深入研讨反思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公开课进行认真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次公开课突出的优点是课堂导入“热身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的设计。其随机抽取问题和学生姓名的形式,既新颖又公平,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内容的承前启后,既复习的前段知识,又隐含了教学新内容,教法的层层设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觉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当导入结束时,我感觉课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设计上的不足也在导入上,其中设计的问题太多。课后再次浏览,发现一些问题有交叉,如果课堂上随机抽取两次都没能抽到关键问题,将会浪费一定时间。

从教学实施上看,优点是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恰当提问,重点强调明确,思路清晰,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主动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不足之处,设计和组织上没有精打细算,实施时间稍长,给学生的实践时间只有45分钟,以至下课时约有一半学生没有完成作品,理想的结果应该是80%的学生能够当堂完成作品。

其次,教师在公开课的准备,试讲,讲课后,要善于听取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批评和意见。

案例1-9 2010北京市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的研讨与反思

这次研讨会历时四个月,于2010414日在北大附中召开。六位教师的九节研究课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导师修改、再设计,于3月进行了说课研讨,教师、专家与教研员对每份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过程中就“如何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展开了激烈辩论,使参与研讨的教师对如何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经过试讲,修正,听课,评课,反思,六位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位平时不善提笔的老师写下了3000字的反思。他说:

“首先在专家的帮助下,对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方式进行了梳理和明晰。经过前期几易其稿的教学设计,以及李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同组老师的相互讨论,使自己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乃至对整个程序设计部分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事情更感兴趣,更投入,学生也一样。给学生开放性的课堂任务,把选题的自由给学生,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实践课题,任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都有深入探究的空间。而且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但这种开放性的任务,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大许多。因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还有什么比学生追着问问题更让老师高兴的呢!”

 

    综上所术,我们谈了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应该重视的几个关键环节。但从根本上说,要很好地处理这几个环节中的问题,还要靠教师的综合实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于问题,善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