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洪玮旋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学会从诗歌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新诗。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诗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能猜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对,今天我们要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感受下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美英,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1119日遇空难逝世。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及《猛虎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吟诵)

(一)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欣赏《再别康桥》的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二)学生反复诵读,同学互相点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饱含的深情,以便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鉴赏诗文,领会要点(品味)

(一)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师: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共同特点:自然景物)。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本文中的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我们先来看第一节。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小节“云彩”这个意象,结合意境并讲解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2.老师朗读第二小节,使学生找出重点意象“金柳”并详细分析其寓意和情感。

①、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是什么柳?其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②、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③、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④、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⑤、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3.让学生依据前面的分析方法自主寻找第三节——第七节的意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分析喜欢的原因,老师在此做出适当的点拨与归纳。

第三节:

①、“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②、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第四节:
①、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②、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第五节:(请一位同学朗读,老师评价)

    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 

①、“不带走一片云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再别康桥》的独特性。

3、深度朗读,形成感悟。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寻找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最能体现三美原则的。三美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当中?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中是怎么体现闻一多先生提倡的三美原则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六、比较阅读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对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方式: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意象: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七、深度朗读,形成感悟(美读)

    《再别康桥》,诗人在向什么“再别”?教参中把“康桥”看作是大自然或者母校的象征,然而只要深入阅读此诗,就体会到“康桥”已经被赋予了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校,它的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美,它的美和人文精神曾深刻影响和造就了一个诗人。因此,诗人向康桥再别,也是和一个性灵寄托之所告别,跟一个人生旧梦再别,和一个他宁愿终生依恋但又不得不离去的精神“恋爱”告别。“康桥”,究其实质是诗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文学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在读诗时,同学们要善于独立思考,对文本要有独到的感受、发现和创造性的理解。

八、总结  

    全班一起朗读诗歌,课后朗读并背诵诗歌。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