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丁丹丹     提交时间:2015-11-28    浏览数:0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必备的公民基本美术素养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2、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可探索的内容和问题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于其中点拨引导。

3、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和谐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关注生活、面向未来。

整合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

5、自主建构、形成学科知识。

以综合探究美术欣赏活动为主线,课外学习、调查为支撑,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绘画》分册第五课,课题是《绘画的色彩》。根据本课内容,我用一课时完成。

2、本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大自然中的物体不仅有明暗变化还有色彩的变化,本课是对上一课内容《单纯丰富造型基础——素描》的过渡与衔接,同时为学生接下来进行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等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宏观上看,本课是上一课的衔接和加深,又是后面几课内容知识的基础与开端!

(色彩,是构成人类视觉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绘画作为一种与人类视觉经验密切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自然离不开对色彩的关注与表现。同时色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解一些有关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1、在高中绘画模块教学中,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其后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等画种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意义关系到模块系统知识教学的展开。

2、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一些色彩的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全面不系统,甚至有些色彩知识模棱两可。

3、高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和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两大因素——光源色与环境色

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对色彩相关的概念、原理。

掌握绘画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色彩观察与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使解说概念、原理等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②跨学科阐明与本课教学目标相关的概念,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与兴趣。

   ③通过课堂学生研讨与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在生活当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的意识与能力。

多角度理解相关知识,建立学生自觉探研性学生的习惯。

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

教学重点:

1.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2.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主要是“固有色”观念的明晰和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色彩所具有的冷、暖属性以及色彩如何通过联想的作用从生理和心理上对观者产生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呈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图片资料,设计教学情景,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与色彩相关的知识与概念。

八、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分别展示四张代表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从我给的图片中领略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然后去掉所有图片的颜色,让学生谈谈感受,并说一说大自然的这些颜色是谁赋予的?

生:回答

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阳光照耀下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里,是光创造了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彩。那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色彩的世界,去感受一下色彩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季节的系列图片创设情境,弥补了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学生自己很容易得出结论: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彩!)

(二)讲授新课:

自学提纲:

1、色彩从何而来?

2、是谁在影响着物体色彩的变化呢?

3、色彩有哪三要素呢?

4、色彩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比喻红色会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5、色彩在美术作品中主要是采用哪两种应用方式呢?

(1)色彩的来源

     利用三棱镜原理分析颜色的产生。

1、学生讨论: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讨论,发言)

2、教师小结: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区分为少数发光体(光源)和大多数自身不会发光的非发光体。

3、思考与讨论:(课本34页)想一想,哪种光源对于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太阳光对于人类视觉经验的重要性)

4、知识窗(课本34页)(通过知识窗和演示牛顿的实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

(设计意图: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三个条件

1、光源色的变化情况:

l 不同季节的光源色与固有色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利用幻灯片展示)

l 不同时间段的光源色与固有色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利用幻灯片展示)

2、固有色:

(由游戏引入概念,活跃课堂气氛。)

     让我们先做个填字游戏吧!

一个(  红   )色的苹果

一颗 (  绿   ) 色的小树苗

一根(     )色的香蕉

固有色:物体本身反射、吸收太阳光所呈现的颜色。

3、环境色:

      环境中物体和物体之间由于对光的反射作用,从而造成相互影响下的色彩变化。

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环境色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色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和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一些概念、理论,进行认知、理解,同时结合教师编制的与色彩有关的示意图和中外绘画大师的系列作品去感受、体会,这样又加深了认知,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

(3)色彩的三要素

l 色相 ——  色彩的相貌,如红、黄、绿,蓝等各有自己的色彩面目。 

l 明度 ——  颜色的明暗程度,又称亮度、光度。

l 纯度 ——  颜色的鲜明程度,又称彩度、饱和度。

关于颜色的五个概念:(分别用幻灯片展示)

1、原色 ——  红、黄、蓝三色。(纯度最高)

2、间色 —— 橙、绿、紫三色。由三原色中任意两色等比混合而成。(纯度较高)

3、复色 —— 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三原色或任意两种间色所得到的颜色。又称浊色、灰色。(纯度较低)

4、类似色 —— 色环上相临近的颜色。如红、红橙与橙。

5、互补色 —— 色环上任何直径两端的对比色。

最强烈的三对补色:黄与紫、橙与蓝、红与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理解能力)

(4)色彩的感觉

l 色彩的进退和缩胀感觉

l 色彩的冷暖感觉

(阅读课本36页,参照课本上的图片)

1、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讨论、交流)

2、教师适当点拨:通过书本上的图片和上面的图片我们知道:色彩具有冷暖属性。

(5)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l 色彩的对比应用

l 色彩的协调应用

1、学生自主学习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协调,色彩协调的常用方法的概念。

2、播放课件,教师通过用中外名家的绘画艺术作品配合说明。

(设计意图:认知、感受、体验和应用相互交替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大师的绘画作品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先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然后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

(三)课堂练习

1、色彩的调配:

黄 +  蓝 =    绿          蓝 + 红 =     紫         红 + 黄 =    橙     

2、色彩连线:

通过连线练习,能熟练分辨出面积协调法、明暗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的不同。

(四)课堂总结

l 色彩的来源——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

l 色彩变化的三个条件——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l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l 色彩的感觉——进退和缩胀、冷暖

l 色彩的运用——对比、协调

(五)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的色彩现象,用水粉颜料或油画棒做对比色或同类色的渐变尝试。

     2、分组合作,制作一件以自然景观为题的色彩空间作品。

九、课后反思

1、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