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李福安     提交时间:2015-11-18    浏览数:1     

教师

李福安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三

课题

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

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

2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过程

与方法

1.谈话讲述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2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活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

2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归纳: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化过渡
三个阶段:①学器物(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教材结构】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原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三、维新变法思想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2、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

①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A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B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D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资产阶级 维新派)

代表

维新主张

著作

康有为

 

 借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变法通议》

 严厉批判君权论,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天演论》

③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④评价

A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B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C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本课小结】
分析、归纳: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化过渡
三个阶段:①学器物(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教学后记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