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郑伟良     提交时间:2015-11-26    浏览数:1     

《毛泽东词两首》毛泽东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词的所表达思想情感;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词中的鲜明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磅礴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掌握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的写作方法。
2、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朗诵法:通过对课文的朗诵,感受词所盈溢的蓬勃生气的激昂向上的情感氛围。
2、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和交流,探究和赏析词中的意象和句子,从而整体掌握词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知识点和价值情感。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课前导学案:(课前预习)
一、 查资料认识毛泽东,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二、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字词
百舸争流(      )    挥斥方遒 (      )   曾记否 (      )   浪遏飞舟  (     )沁园春  (      )
同学少年:                                                                              
粪土当年万户侯:                                                                      
遏:                                                                                 
三、 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意思。
上阕:                                                               
     下阕:                                                               
四、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程设计: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课前导入、基础知识讲解、上阕内容讲解)
《沁园春•长沙》赏读
一、 导入(2min)
老师:10月秋意正浓,古今人们也常因景生情,借景抒情。十月的秋,同学们的心情是如何的?试引用诗词表达一下。或者想到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可以分享的吗?
秋词: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简要分析列举出的秋词的意境,得出大部分秋词都带有萧瑟、悲苦的情怀。(为反衬出毛泽东的秋词的豪迈埋下伏笔)
老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与此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用的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 基础知识讲解(10min)
(一) 毛泽东简介(文字+图片)(由学生自由发言后展示)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 诗词背景简介(文字+图片)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三) 有关词的知识简要讲解(结合本词涉及的相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词牌《沁园春》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创始于初唐。其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文人笔下,并进入音乐领域,成为音乐题材。
1分类:
按风格分:婉约派——李清照和柳永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
按词的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2双调:分上阕和下阕
3词的其他叫法:长短句  诗余
(四) 正音
百舸争流   舸gě
挥斥方遒   遒qiú
曾记否   曾 céng
浪遏飞舟   遏 è
沁园qìn

(五) 字词解释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下面的字词解释

三、课文讲解(37min)
(一) 诗歌赏读
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诗词(老师带读、配乐)(1min)
老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初步体会词所体现出来的宏阔的画面和意境及所表达的情感,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0min)
(1)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2) 作者是用哪几个关键的动词将这几幅图串联在一起?
立、看、问、携、忆、记(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小组讨论,赏读诗词:(15min)
2、老师:(1)齐读一遍这首词。
(2)品读词的第一阕,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请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想法。
上阕:
(独立寒秋图)
(1) 调整“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的正常语序,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对“独立”一词的理解。
老师引导: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湘江秋景图)
(2)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这句中哪个字起来统领下文的作用?(看)
看到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视)
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或:同学们认为这句中哪些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3)此感情是通过那一句表达出来的?(最后三句)这一句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老师: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阕的内容,我们下节课继续赏析学习。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下阕内容讲解、课文总结、第二首词的导读)

下阕
自主学习(12分钟)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2、哪个字起了统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 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其又包含着什么意义呢?
5、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6、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的诗人和“同学少年”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反馈精讲(23分钟)
(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什么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承上启下)为什么?(或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哪个字起了统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
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资料补充: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放投影片或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中流击水图)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其深刻含义是什么?(或: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二)再次有感情朗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本词的特点的领会。(1min)

四、课文总结,背诵诗词:(5min)
(1)这首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艺术特色):
多种对比,形象鲜明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
使用典故,推陈出新
(3)词的赏读方法: 
1、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把握层次,明确思路。
 2、能抓住诗歌先写景后抒情的特征。
 3、能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体味。
 4、能抓住情景交融的结合点,把握诗歌主旨。

五、《忆秦娥•娄关山》赏读
(一)赏读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5分钟)
1、温故知新。根据已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赏读《忆秦娥•娄关山》。
2、对比赏读。在对比赏读的过程中体会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的差异。
(二)词语解释、正音:自主学习(3分钟)
(三)背景资料:(3分钟)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奠定了自己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后,攻打娄山关的情况。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四)自主学习(12分钟)
1、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感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答的?
(四)反馈精讲(15分钟) 老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方法来自行赏读《忆秦娥•娄关山》,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词结果的理解)
上阕: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举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气氛。
下阕:写过娄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写出了胜利越关的情景。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此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3、这种感情在词中是如何表答的?(引导学生对此词写作手法如何运用的理解)
(1)风格上,这首词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为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
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3)以景传情,情景并茂。
(4)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
 
四、作业设计(2分钟)
1、请运用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的写作方法来写一首抒发自己理想的现代诗词。

五、板书设计:

立:造像写意、独立深思——独立寒秋图
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物——湘江秋景图
(由点到面、动静结合)
问:直抒胸臆、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忆:战斗精神、革命豪情——峥嵘岁月图
惠东荣超中学 郑伟良

 

附件

  •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惠东荣超中学语文教师郑伟良.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