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李小慧     提交时间:2015-11-23    浏览数: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授课人: 李小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汉初实行的治国理论又是什么?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法家“法治”;道家“无为而治”;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概念阐释: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原因: 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②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3)目的: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4)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5)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6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匈奴为患等;③儒学逐渐复苏。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转变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汉初和汉武帝期间社会环境的转变治国思想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相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两种思想主张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过渡: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著有《春秋繁露》

2、内容:

1)合作探究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②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③试评价以上观点。

“春秋大一统”体现国家的需要,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不利于学术发展

 

2)合作探究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核心)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评价:体现儒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合作探究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观点: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评价: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但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

问题一: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是什么?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阶级矛盾

缓和矛盾,制定规范

 三纲五常

3、根本目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4、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外儒内法,构建起儒学的神学体系。(新在何处?)

5、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6、作用: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7、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提示: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2)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3)统治者的需要。

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危机潜伏——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③统治者的需要: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

8、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2)消极: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规定教科书和教官(《诗》《书》《礼》《易》《春秋》和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六、知识拓展

1.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 黄老无为思想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老子这里说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问题: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哪些是消极影响,如何扬弃?

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

消极:(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七、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八、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①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②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九、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十、小结

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