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杨雪霞     提交时间:2015-11-21    浏览数:0     

 

课题: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

     授课年级:高一级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2.           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能够说出某幅作品的创作意图、意义和价值。

3.           学生认识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难点主要在于:

1.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2.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堂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30秒看尽世界名画》。同学们,这些美术作品中有你们喜欢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看来这些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中有能够打动我们的。那么是什么让美术作品呈现出这样的千姿百态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

1. 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1)       罗丹《巴尔扎克》雕塑

(看巴尔扎克的名言、相片)

巴尔扎克是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世界闻名的大文豪,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教师提问:

①同学们心目中文学家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照片中的巴尔扎克是什么样子的?

②大家看这座雕像是什么感觉,人物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

③这座雕像为什么没有手?作者想要表现什么样的巴尔扎克的形象?

罗丹对他非常敬慕,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但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罗丹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结论: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2)       毕加索《牛头》雕塑

教师:同学们看得出这件作品是一个什么形象吗?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牛头》用的材料全是现成物品,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毕加索经常会有新奇的灵感,把一件无用的东西变为一个活力沛然的生物。弯的金属线,或是酒瓶上的铅盖,或是旧的香烟盒子,都成了有生命力的形象,如舞蹈的形态、雄鸡、鱼、或者鼓翼的鸽子。连一张又脏又皱的纸,一旦由他用香烟烧出两个洞当作眼睛后就会使人联想到某人的面孔。这是一个风趣而简单的游戏但是要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各种微妙的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这对于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还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比如说西班牙很的斗牛传统。

提问:①同学们认为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群体?他们每天在干什么?

其实,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之所以特殊,只是在于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这也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通过后天训练出来的,艺术家们会以艺术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此,一当他们受到无论是来自现实还是艺术的某种触动时,就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造的冲动和欲望,用绘画语言来表现他们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

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

2.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现实艺术,那么影响他们创作意图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现实和艺术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绘画作品《愚公移山》(徐悲鸿)(1940

提问:①同学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吗?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

    ②大家知道1940年的中国处于什么时期吗?(抗战后期)

    ③那么,徐悲鸿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创作《愚公移山》,他想表达什么?

这幅画徐悲鸿在1940年画的,其用意是要以愚公精神鼓励全国军民不畏艰苦、坚持抗日,夺取最后胜利。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④我们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徐悲鸿是如何处理画中的人物形象的?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我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人物有何不同?(用《泼墨仙人图》和《愚公移山》作对比)

《泼墨仙人图》这幅作品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书写,笔画简练、形神兼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有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愚公移山》画家构图有意采用横卷,人物顶天立地,左右展现出壮阔的场景。左边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跟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右边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跟邻人京城氏“孀妻”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男,正抡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像能听到他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喊声。有的全身倾斜,猛举钉耙,具有雄武之美。背景有运石头的牛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

这幅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画的,限于条件,人物模特儿只能找印度人。整个画面只见到四个中国人,其余的都是印度人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据悲鸿先生回忆说:“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我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画面为什么画裸体:“不画裸体表达不出那股劲。”画面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具有深厚功底,用中国画的线描勾勒手法来处理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和植物,用西方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运用在人物具体的塑造上。向山石宣战要用很大的体力,凿石者的动态、肌肉表现得十分生动,几个凿石者是裸体的形象,倘若凿石者都穿上服装,全身使劲的紧张状态,就不容易充分表现出来。画家利用中西结合的形式美充分地表现了人体美以及征服自然世界的力量。

教师:我们刚才分析了,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也从中西结合的形式美方面了解了作者怎么体现他的创作意图。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画家的创作意图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从艺术和现实两方面来说有什么意义?

艺术观点:借鉴西方的造型来表明他改造传统中国画的艺术主张。

现实观点:在抗战时期,激发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信心,呼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

3.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还包括:艺术家的成长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以及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个人性格等多方面。

4.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教师:我们看美术作品,不仅要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还可以深入去分析它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先看看书本说的是哪几种?(P44

学生:……

教师:那么我们试着用这几种方法来判断一下《愚公移山》的意义和价值。

品评式或品鉴式形式上来说,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有人说徐悲鸿的这种对中国话的“改造”实际上误导了中国画的传统,变成了“水墨素描”,而不是写意的水墨画。③从社会历史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幅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p45

2)教师:鉴赏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

农民,朴实憨厚,脸上、手上镌刻着勤劳、坎坷的痕迹,操劳了一辈子依然不能停止劳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是什么时期?(文革之后)

     这幅作品表达了艺术家怎么样的创作意图?对当时或者现代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捧着一个颇粗瓷碗在喝水,以及干裂的嘴唇、缺牙的嘴巴感觉有一种生活的艰苦在里面,从而激发起人们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这位农民的形象,实际上是许多农民形象的概括。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画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10年浩劫的8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像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作者说:“我就是闭着眼睛也能画出来。只有哪个圆珠笔,是一位领导同志建议画点‘社会主义制度新农民的特征’加上的。我想不至于影响很大视线,就同意了,我的确是怕不能取得展览的资格啊!”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受时代限制。

时代性:某些题材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

地域性:某些题材可能在这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5. 随着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手段表现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现代行为艺术)

教师:我们看看下面一组作品《隐形的人》,大家能不能看到中间藏着的人,猜猜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组图是中国行为艺术家刘勃麟的“隐形艺术”。他把自己当做是一块空白的画布,加上别人的帮助把自己画得跟身后环境几乎一模一样。他将自己伪装成为隐形人,隐藏于任何背景环境之下。

他做这一系列的作品也是有缘由的。当时他在北京索家村一个老师的工作室工作,后来那一带的艺术家们的工作室被强制拆除,刘勃麟说他想通过作品表达一种消失的想法,是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主动消失,他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与其被消解,还不如主动消失

想传达的信息是中国艺术家的处境艰难,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在沉默中抗议,抗议艺术家恶劣的生存环境,抗议社会对艺术家糟糕的态度。

6. 总结

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了解、还有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并且更全面地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雨果

2015年